11月16日,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以下簡稱“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在京揭牌,并召開領導小組會議。
空間天氣關乎衛星運行、航空飛行、地面管網等高技術系統及人類健康等方面,特別是航空飛行安全和航空通信、定位、跟蹤,以及航空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均可能受到空間天氣嚴重干擾。
目前,我國氣象部門已初步構建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體系主體框架,基于風云衛星和空間天氣地基監測網打造的天體一體化監測體系,已經具備了對日地空間因果鏈“全過程”的監測能力,以及對日地空間關鍵區域的關鍵要素做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及預警和現報的能力,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與國際水平相當。
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和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共同建設運行,是我國民航氣象領域首個由國際民航組織批準的全球中心,也是第四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表示,氣象與民航部門共謀發展、緊密合作,建立健全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建設的體制機制,實現了對全球空間天氣的實時監視及識別、信息顯示和災害性空間天氣告警,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參與國際事務、履行國際職責,提升了中國空間天氣航空服務的國際影響力。他希望雙方進一步發揮合作機制作用,夯實業務基礎,在數據共享、產品融合、預報驗證等方面深度合作,為全球民航用戶提供更精準、更貼合實際的空間天氣服務產品,開創國際空間天氣航空氣象服務新格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呂爾學表示,自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批準組建至今僅一年多,各方面工作有很大改進和提升空間,需要大家苦練內功,持續提升空間天氣預報能力和產品質量,更好維護國家利益、服務行業發展。要強化使命意識持續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創造性吸收借鑒國外同行成功經驗;要牢記初心使命提升服務能力,在改善用戶體驗、提升產品和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方面下功夫;要面向未來提升國際合作能力,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全球用戶。
據悉,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成立后,氣象與民航部門將按照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業務、技術、服務、人才和在國際航空氣象領域的優勢資源,與俄羅斯形成統一服務出口,充分履行全球空間天氣中心職責,為全球民航服務提供支撐,加快提升我國空間天氣業務服務能力。其中,中國氣象局為業務主體單位,負責全球空間天氣監測、預報業務和技術研發能力建設;中國民用航空局為服務主體單位,負責為全球航空用戶提供空間天氣服務。(辛雨)
關鍵詞: 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 全球空間天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