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中國國際地學計劃(IGCP)學術研討會11月13日在北京召開。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在會上介紹道,中國是國際地學計劃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貢獻者。1976年以來,特別是1980年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成立以來,中國科學家積極響應、主動作為,有3000多名地學工作者參與了151項國際地學計劃項目,其中在77個項目中擔任負責人,中國科學家17人先后擔任國際地學計劃執行局委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科學活動達百余次。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張占海總結道,我國學者通過參與國際計劃開闊了視野,進入了國際地學前沿領域,在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學、地球資源、地質災害、全球變化、環境地質等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有的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牽頭組織國際計劃,成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和造詣深厚的學術大家,有的成為院士和國際知名專家;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成為國家重大科學計劃負責人或學科帶頭人。通過實施國際計劃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先后落戶中國,成為本領域國際研究高地,得到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
張占海強調,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IGCP計劃,充分利用這一多邊合作平臺與機制,全面拓展我國國際合作網絡、提升合作水平,密切跟蹤并引領國際地學前沿,共同推動國際地學合作更上一個臺階。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介紹道,據不完全統計,國際地學計劃自1972年實施至今,已從全球科學家倡議并聯合提出的項目申請中資助了500余項國際地學合作項目,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地球科學家參與其中,覆蓋范圍廣,國際影響力大。國際地學計劃涵蓋廣泛的關鍵地球科學問題,從地球動力學和板塊構造到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地質環境、地球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空氣和水、碳氫化合物、地熱清潔能源,從全球變化到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國際地學計劃研究涉及深地、深海、深空和深時等前沿領域問題,是國際地學界研究方向的風向標。
成秋明說,過去五十年,IGCP經歷了里程碑式的發展,這離不開中國地學界的廣泛參與和積極貢獻,離不開國內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國地學界在今后繼續積極支持IGCP的持續發展,與國際同行一道共促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地質多樣性和地質遺跡,促進減災防災,發揮地球科學優勢,積極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地學界的知識和力量。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李金發也表示,近年來,在新一屆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的領導下,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地學計劃項目合作十分活躍,參與的項目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廣泛參與國際地學計劃項目、與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開展密切合作,幫助我國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國地學國際合作水平,錘煉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國際組織人才。
李金發強調,作為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的掛靠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將竭盡全力為全委會的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積極促進中國科學家高水平地參與國際地學計劃項目,充分利用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合作網絡促進中國地球科學事業國際化發展。
據介紹,接下來,IGCP中國全委會的重點工作包括:組織召開國際地學計劃年度學術會議,搭建國際地學合作交流新平臺;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研究中心建設與發展;積極支持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相關工作;加強與教科文組織國際地學計劃聯系與頂層設計;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整合謀劃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大力度推出更多新的國際地學計劃項目。
此次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敦一研究員、法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院士Paul Tapponnier教授分別圍繞深時數字地球(DDE)大科學計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地球表層系統、月巖研究最新進展、青藏高原第三紀活動構造演變做了特邀報告。IGCP中國全委會主任侯增謙院士主持了特邀報告會。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委會主辦,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共同承辦。此次會議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千余名地學科研人員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