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徐興才
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產品特征品質不清、產品標準滯后、產品身份識別難、產品信譽度和品牌價值不高……本該有“名”又得“利”的香格里拉青稞、松茸、牦牛肉,維西百花蜜、核桃、烏骨羊等地理標志產品,增效難的“囧境”如何破解?
連日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帶領該院地理標志培育科技服務團隊,深入迪慶藏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綠色食品中心等單位,與負責人和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切磋,共同梳理分析擬申報地理標志清單,分析申報登記地理標志中的難點和關鍵點,為他們“支招”,并提出高效申報登記和培育地理標志的意見建議。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
“地理標志農產品是高原特色農業中最具品牌價值、最為靚麗的部分,代表著農業產品特異化、高端化的發展方向。”李學林介紹,云南省農科院在國內率先成立了云南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科技服務中心,建立專班,統一辦公,為云南各州市、縣區提供一站式、一攬子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登記科技服務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針對地理標志產品存在的問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主動作為,充分發揮自身科技、人才、資源等優勢,聯合北航云南創新研究院、鼎宏知識產權集團等科研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超前開展低緯高原自然生態與地理標志產品特有品質形成機理、標準化生產技術、質量追溯及時空數字認證研究,為廣泛發掘云南地理標志產品,做大增量,做強質量,保護高原特色地理標志產品特有品質,挖掘歷史內涵,為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國家和省上高度重視地理標志的培育發展和保護工作,出臺了地理標志培育和保護的相關辦法,進一步促進了云南地理標志的培育和發展。”李學林說。
“我們希望通過與云南省農科院搭建‘州院合作’平臺,不斷提高迪慶州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和質量,為迪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高質量發展。”迪慶州副州長蔡武成說。
云南是我國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民族文化和農耕文明多樣,地理標志產品發展空間廣闊,具有壯大高原特色農業特別是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巨大潛能。今年3月1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生效,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紛紛走向世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啟了新的舞臺。
截至2021年10月,云南省已有8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3個涉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67件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完成登記注冊,在全國地理標志產品中,云南地理標志數量位列第7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