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通訊員 趙松 王瓊
直腸癌患者有望手術后不用再被放置引流管困擾。10月11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獲悉,由該院普通外科牽頭,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蘭州總醫院(940醫院)、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等7家單位共同完成的多中心研究成果“經肛門引流管預防腹腔鏡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后吻合口漏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在外科學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子刊《JAMA Surgery》 發表。該研究表明,直腸癌患者術中放置經肛門引流管(transanal drainage tube,TDT)預防術后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AL)意義不大,有望改寫治療指南。
受訪者供圖
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治性手術是治療的核心手段。但即使是在外科微創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AL依然是直腸外科領域最棘手的并發癥之一。長期以來,術中放置經肛門引流管被認為是預防術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措施。不少外科醫師認為這一方式,可以降低術后直腸肛管內靜息壓力,并可將吻合口附近的糞便引流減少對吻合口的污染。該項技術在臨床應用較廣泛,但究竟能否起到預防吻合口漏的作用,爭議很大,國際上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證據支持。患者手術后必須忍受肛門帶一根又長又粗的引流管的痛苦,坐臥非常不便。
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歷時5年,納入560名患者,在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后給予實驗組患者放置TDT引流管,并在術后3-7天拔除。通過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30天內的吻合口漏發生率發現,兩組的吻合口漏分別為6.4%和6.8%。結果表明,經肛門放置引流管并不能顯著降低直腸癌患者術后的吻合口漏發生率。考慮到經肛門放置引流管同時伴隨的一些諸如術后肛門疼痛、引流管意外脫落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的研究證據并不支持將直腸癌術后經肛門放置引流管作為一項常規的預防措施。據悉,截至目前,這是國際上首個關于預置肛管預防直腸癌吻合口漏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為相關指南的制定提供高級別的研究證據。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童衛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普通外科馮波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趙松博士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受重慶市科衛聯合醫學科研項目和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臨床創新培育課題共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