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藏藍色的褂子,腳踩黑色布鞋,介紹起眼前的國窖1573國寶窖池來十分地道,講解起生產工藝更是如數家珍。神情和動作看得出,他是一位釀酒行家。
(相關資料圖)
三十年前他是生產一線少見的大學生,還因此在剛到車間的時候被人稱為“張大學”。三十載光陰荏苒,回望來時路,他不再是初學釀酒的少年人,而是滿載榮譽的釀酒大師,他常對人講:“我這一輩子只選擇做了一件事,就是釀好每一杯瀘州老窖酒。”
遇見匠心
他就是中國釀酒大師、中國首席白酒品酒師、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二十二代傳承人張宿義。配料拌糟、蒸酒蒸糧、攤晾加曲、糧糟入窖……這些工藝操作是成為釀酒師的必經之路。他經過數不清多少次的練習,才有了現在只要抓一把酒糟看一看,聞一聞,就能知道這批酒釀出來品質怎么樣。
在張宿義看來,所謂釀酒人的工匠精神,就是把每一個步驟做到極致。“瀘州老窖酒的釀造過程中有200多道工序。任何一個釀造環節都不允許有絲毫馬虎。就是因為這無數個極致,瀘州老窖才能夠始終保持品質如一。”張宿義的釀酒人生以“精于工”為始,以“匠于心”為終,在分明的四季里,他用匠心釀造著人間幸福。
“在我的眼里,酒是有生命的,白酒從釀出來到存儲,再經勾調設計,酒體一直在發生變化,如同生命的孕育衍化、人生的旅途一樣。”張宿義很浪漫地看待他的工作,他認為對待釀酒,要把全部的心思投入進去,才能釀出瓊漿玉液。
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梅瓣碎糧
傳承匠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張宿義作為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的傳承人,始終致力于將釀酒知識傳授給后繼者。堅持瀘州老窖釀酒技藝的“傳幫帶”傳承傳統,為年輕釀酒人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經過699年的傳承堅守,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在24代人的“口傳心授”間延續至今,經過450年的活態守護,1573國寶窖池群一直從未間斷釀造生香。
作為擁有“活態雙國寶”資源的企業,瀘州老窖從數百年的歷史中走來,在匠心的守護下,不間斷地傳承,讓非遺成為生活日常,讓歷史可以品味。
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
磨礪匠心
釀好酒需要漫長的時間醞釀,成為釀酒師也少不了時間的淬煉。“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釀酒大師,必須帶著‘虔心’去摸索很多年,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磨礪,才能練就‘匠心’。”張宿義如是說。
張宿義為人沉穩內斂,在徒弟們眼中,他是個對釀酒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人,經常到生產車間來捏捏酒糟、看看窖池、品品原酒,分析總結配料、發酵等工藝技術的經驗,注重釀酒對每個工藝環節的把控。久而久之,他的秉性漸漸與他的釀酒技術融為一體,所釀之酒香氣幽雅、酒體細膩、醇厚甘甜,如他的代表作瀘州老窖1952一樣,集“醇厚、濃郁、爽凈、幽雅”為一體。選取歷經洞藏的原酒,采用十年以上老酒進行調味,以新老酒黃金勾調比例,創新傳統濃香型白酒風味。
一糧一曲皆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時間無言,匠心無言,它卻將人們的智慧凝結成一個個精巧的技藝,從一代代人的手中傳承下來。正是張宿義這樣一代又一代釀酒人的匠心和堅守,才釀就了瀘州老窖如今濃香芬芳的格局,讓酒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持續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彩。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