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聯勤保障部隊某汽車運輸旅四營官兵在駐地學校舉辦升國旗儀式。王亞男攝
“當時我們負責神舟五號飛船回收任務,親眼見證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初夏時節,塞北草原,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蒙古族小學迎來了一堂特殊的主題教育課。
課程主講人王少楠,來自有著“草原鐵騎”之稱的聯勤保障部隊某汽車運輸旅四營,該營曾擔負“神舟”系列飛船的回收保障任務。正值神舟十六號飛船順利升空之際,官兵們登上講臺,以親身經歷宣揚航天精神。
授課結束,王少楠代表全體官兵向學校捐贈200套桌椅、500套圖書。“這是我們實施教育幫扶的內容之一。”他告訴記者,2013年,時任領導了解到駐地每年都有一些家庭貧困的蒙古族兒童輟學,便發起倡議并帶頭捐款,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0年來,部隊經歷調整改革、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該營的教育幫扶從未斷線,累計幫建27所學校,資助一批批學生順利讀上大學。
翻開厚厚的紀念冊,王少楠將受資助蒙古族孩子的故事,向記者娓娓道來。
蒙古族女孩阿茹晗是首批受益學生之一,她出生于牧民家庭,從小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后一度面臨輟學困境,是官兵們的資助讓阿茹晗得以繼續完成學業。如今,就讀于內蒙古農業大學的阿茹晗,決定畢業后要報考軍隊文職,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近年來,在軍地的共同幫助下,駐地學校教學條件得到大幅改善。
“我們的教育幫扶也在適應時代變化,創新幫扶手段、豐富幫扶內容。”該營教導員隋磊磊表示,近年來,他們與駐地社區和學校開展共建共學、互幫互育活動,每季度組織官兵進氈房、進社區、進學校,為蒙古族孩子精心準備古詩詞、毛筆字、中國畫等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講黨史軍史、講身邊的典型故事,利用暑假邀請學生走進軍營體驗部隊生活,并結合重要紀念日組織專題活動,播撒火種、傳播文化,厚植愛黨愛國愛軍情懷。
一顆顆愛心澆灌幼小的花蕾,一抹抹國防綠點燃學子的夢想。10年來,該營官兵以真情厚意和實際行動贏得駐地群眾的關心關愛,部隊官兵愛人隨調就業、子女入學入托、親屬看病就醫等急難愁盼問題陸續得到解決,一批批轉業干部和軍士也得到優待安置……軍民共建魚水情深,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的良好氛圍越來越濃厚,綻放出軍民團結的絢麗之花。(彭冰潔、羅義翀)
(責編:陳羽、王瀟瀟)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