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河南省虞城縣厚植文化元素,激活文化業態,盤活鄉村文旅,以文化城,助力打造美麗虞城,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虞城縣是造字、造酒、烹飪、湯藥和教育“五祖”發端起源地,也是“木蘭之鄉”。營廓遺址、南亳遺址、木蘭祠、伊尹祠、任家大院、大運河遺址、利民古城、黃河故道遺址和大虞春秋、蝸牛小鎮、運河景觀帶、馬牧老街等讓虞城充滿歷史古韻。
虞城明清黃河故道還賦予虞城縣60多平方公里濕地、10萬畝防護林帶等水利及林業資源。郭土樓孝善基地、田廟萬畝梨園、喬集煙云古寨、劉店鄉張莊及李老家朱廟剪紙藝術村、稍崗孟莊油畫藝術村等正成為鄉村游打卡地。
該縣成立了虞城非遺傳承與全域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專班,配強人力、提升站位,加大對非遺產業及其附加產品和產業鏈的技術支撐、人才支撐,加強對文物古跡、傳統村落等鄉村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的保護,推進文化資源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虞城縣文化廣電旅游局以重大文旅項目為抓手,激活文化業態,取得顯著效果。
在虞城縣人民公園南部,以伊尹文化為核心元素,以文帶旅謀劃、建設伊尹文化公園、百名宰相園。在公園、綠地、廣場充分植入伊尹像及百名宰相雕塑等文化元素,將非遺產業發展規劃與縣文化廣電旅游局“12345”旅游規劃一起融入全縣“一路兩廊三城四遺址五融合十品牌”全域文化旅游規劃大盤子,“一路”,即木蘭從軍路(203省道);“兩廊”,即黃河故道生態走廊、310國道文化和產業長廊;“三城”,即虞城縣城、利民古城、中國·虞城影視城;“四遺址”,即營廓遺址、南亳遺址、大運河遺址、黃河故道遺址;“五融合”,即文化、生態、產業、交通、互聯網融合;“十品牌”,即擦亮木蘭、伊尹、南亳、虞舜、故道、農耕、馬牧集、狀元、孝善、非遺等品牌。
依托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虞城蘋果、虞城酥梨、虞城薺菜、喬集喬藕等,以及解樓垛子羊肉、麥仁驢肉、劉店米酒等,打造具有虞城特色的文旅產品品牌,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通過“電商+基地+農戶”形式銷往全國各地。
虞城把本土突出文化符號連點成線、織線成面,描繪全域旅游出彩篇章。把黃河故道打造成橫跨虞城東西的“故道綠廊”,變成休閑健身之道、觀光消費之道、農民增收之道、鄉村振興之道。
同時,依托虞城蘋果、虞城酥梨、虞城薺菜、喬集喬藕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打造做強一批新型農業龍頭企業,以懂菜農業、科迪集團、通寶食品、樂為牧業等龍頭產業為故道生態休閑觀光游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做好梨花節、采摘節、雜技節等特色節會,做大做強新興農業。把縣域內“果、林、牧、菜、漁、水”特色明顯的農業產品分類分級分層次包裝成旅游產品,打造具有國際特色的虞城文創品牌。(王支援 劉建讜)
(責編:曹淼、李源)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