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農機一響,種地不慌。”行走在河南省確山縣麥收一線,記者見識了不少新式農機的“威力”:裝有北斗導航的大型收割機馬力足,每臺單日能收獲100多畝;履帶式收割機個小靈活,小地塊、泥濘地里收麥不含糊,雨剛停就能進地;曬場收糧機像是臺吸塵器,一開機能頂上四五十人……確山縣每天不斷刷新的麥收進度背后,是農業科技裝備對糧食生產的強大支撐。
農機助力搶收。過去,農民種田,汗流浹背,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機械化耕作,耕種收一體化、智慧化作業。一臺臺現代農機化身生產利器,爭分奪秒搶收夏糧,今年“三夏”全國預計有1650萬臺(套)各類農機投入夏收、夏種、夏管,為顆粒歸倉提供堅實支撐。
減損就是增產。從田間管理到顆粒歸倉,夏糧生產的鏈條中,機收減損是重要一環。據測算,小麥機收環節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可挽回糧食機收環節損失25億斤左右。在麥收一線,廣大農機手大顯身手,以賽促訓、以賽提技,深挖潛力,為顆粒歸倉增添動力。
深入田間地頭,走在麥收一線,記者深切感到,科技裝備強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特征。夏糧機收背后,是我國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還要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補上烘干倉儲、冷鏈保鮮、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短板,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田間地頭的科技動能,為糧食安全提供越來越強的支撐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7日 19 版)
(責編:毛思遠、白宇)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