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個春雨瀟瀟的早上,我們驅車來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柳寨村,拜訪退休鄉村醫生吳玉華。
七十五歲的吳醫生,和我們聊起他五十多年來行醫的故事。那年他二十出頭,大女兒剛剛出生,經常發燒咳嗽。當時村里醫療條件有限,住在鄰鄉的岳父是醫生,他就常常向岳父討教,也向鄰寨的民間醫師們請教。看到鄉親們缺醫少藥,他覺得自己既然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應該做點什么。于是,他又到衛生學校學習了幾個月,在大隊做了赤腳醫生,從此走上了為鄉親行醫治病的道路。
吳醫生行醫五十多年,一年四季,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半夜三更,只要有人敲門喊醫,他都起身出診。一個冬天的晚上,他去本鄉廖溪村出診。天黑路滑,他騎著自行車不小心摔下路坎,左臉磕破了一塊皮。他只簡單處理一下,繼續趕路。那時鄉親們手頭普遍不寬裕,他在同等藥效下盡量選用便宜藥,想方設法為鄉親們減輕負擔。家里確實困難的,免費看診;一時手頭緊的,賒著,從不去催討。
罩子溪村的吳江南,是吳醫生的“老患者”了。她二十多歲就得了胃病,吳醫生知道她家里困難,經常給她免費送藥,直到她胃病康復。她無以為報,給吳醫生做了雙布鞋,表達感激之情。現在她六十多歲了,出門趕場,還常來看望吳醫生。青山口村的龍希來,風濕癱瘓在床一個多月,吳醫生騎著摩托,每天跑一兩次,來回兩個多小時,給他扎銀針、開藥吃,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他終于能站起來行走了……幾十年來,吳醫生治好的患者數不勝數。
藥品緊缺的年代里,長滿草藥的青山成了吳醫生眼中的“聚寶盆”。他經常上山去采草藥,有時還喊上親戚朋友幫忙,一腳泥一身汗。凡有來家里看病的,他和妻子都熱情接待,到了飯點,還要留人家吃飯。最多的一天,他們家為患者煮了五次飯。當年交通不便,天色晚了,患者回不去,吳醫生還留他們住宿。后來生活條件好了,患者多是車來車回,但吳醫生家一樓仍然留出兩間房,鋪上幾張床,為需留宿的患者準備著。
吳醫生拿出一本筆記給我們看,上面工工整整記錄著許多藥方。“都是我這么多年整理的,這個是治皰疹的,這個是治痛風的。”他一邊給我指著,一邊介紹:“這些方子都可公開,有需要的,都可以手抄或手機拍照拿去。”
從岳父那代算起,吳醫生一家四代行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民吳水清想拜吳醫生為師。吳醫生看他人踏實,就同意了。吳水清學了醫術,在附近鄉村設立了幾處診療點,方便求醫問藥的鄉親。二十多年前,從衛校畢業的兒媳張荷珍嫁進吳家,又跟吳醫生學中醫。后來張荷珍到醫學院進修后,成了柳寨村的一名村醫。
我們來到柳寨村衛生室找張荷珍,她剛好外出為一位老人測血壓回來。個子不高、戴著眼鏡的張荷珍說起柳寨村的情況頭頭是道。她說,現在的柳寨村是由原柳寨村和廖溪村合并的,除外出務工人員,在村居住的有八百六十多人,全村有七十二個高血壓、二十個糖尿病患者。除了關注這些慢性病患者,還要做好日常的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兒童和孕產婦健康管理、傳染病報告和處理等。工作內容蠻多的,但還顧得過來。張荷珍每兩周上門一次,給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量血壓、測血糖,詢問病情,囑咐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村里患病的老人,提起張荷珍都滿面笑容:“荷珍天天操心我們的病情,比自家孩子還細心呢!”
醫家環境的熏陶,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吳醫生的兩個孫子對學醫也產生了興趣。大孫子兩年前從長沙醫學院畢業后,成了一名針灸康復醫生。正在讀高二的小孫子,也立志要報考醫科院校。吳醫生目光看得更遠,他拿出部分精力,整理各類醫方,歸納總結幾十年的行醫經驗,打印了兩本資料冊子,留給需要的醫療單位和醫者參研。
吳醫生說:“以前雖然也叫衛生室,但沒有專門場地,就拿間自家木房來做衛生室,門口掛塊牌子,條件簡陋,藥品稀缺。現在不同了,新修的村部,專門劃出四間房,用作診療室、留觀室、治療室和藥房,配備了相應設備,條件好多了。”
吳醫生六十歲那年退休,但鄉親們遇到什么健康問題,還是想聽聽吳醫生的意見。因吳醫生年事漸高,后來又因腰病住院做了兩次手術,家人不許他再跑遠路,他便在家里接受鄉親們的咨詢。他說:“我要一直在柳寨為鄉親們的健康工作,直到干不動的那天為止。”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9日 20 版)(責編:楊光宇、牛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