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3月20日下午,唐女士在浙江省嘉興桐鄉市烏鎮東柵景區外的一條街上,看到有商家擺攤售賣“烏梅”,說是本地特產,她花15元買了一份。等到她拎著“烏梅”逛到另一家店,店主提醒她被騙了,這些其實是提子。得知真相的唐女士找到攤主要求道歉,攤主卻回應她說:“全烏鎮都這么賣,管這個叫烏梅。”唐女士于是將自己與攤主爭論的視頻發布在網上,提醒其他游客不要上當。
烏鎮和梅子聯系在一起,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烏梅”。但據桐鄉市農業部門介紹,桐鄉當地根本沒有烏梅這一特產。不僅于此,烏鎮當地的汽車站等地,都有標語提醒游客防范上當受騙,也會提醒烏梅不是本地特產。然而,盡管相關部門不遺余力地發出消費警示,仍不斷有消費者“中招”。類似的還有某些商戶賣的15元一個的“人參果”,實際是西葫蘆。
山寨烏梅是黑的,比山寨烏梅更黑的是不良商販的心。在提子表面涂上菜籽油、灑上水,再加上“原產地”的話術,對于初來乍到者,不良商販的種種行為頗具欺騙性和隱蔽性。打著“烏梅”的幌子,做著黑心的生意,不良商販將“指鹿為馬”演繹得淋漓盡致。當不良攤販理直氣壯地表示“全烏鎮都這么賣”的時候,不僅僅暴露了唯利是圖的丑陋嘴臉,而且是對烏鎮這個旅游金字招牌的嚴重抹黑。
出門在外,不少人都希望隨手購買一點當地的土特產,一來是嘗鮮,二來也可贈送親友。旅游景區附近,往往能見到不少販賣各類土特產的攤販,盡管大多數都是合法經營,但也不乏渾水摸魚的害群之馬。對于游客來說,因為這些東西價格不高,再加上身在異鄉,即使吃了虧、上了當,往往也只是息事寧人、“惹不起躲得起”。這種普遍的消費心理,不僅給了不良商販大賺昧心錢的底氣,而且也加大了相關部門治理整頓的難度——因為查無對證,不良商販很容易逃脫處罰。
從某種意義上看,唐女士積極維權的做法,不僅是在給自己討一個說法,更是一個提醒:每一起坑蒙拐騙的消費欺詐,都是對當地旅游生態的嚴重破壞。關于此事,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烏鎮景區外確有商家會將提子說成是烏梅出售,景區無權處理。不良商販身處景區之外,景區確實無權處理,但無論哪里的商販,都不能游走于法律之外。對于此類貪小利壞大事的拙劣行為,有必要嚴肅查處,令不良商販感受到切膚之痛。
為了15元,不良商販巧舌如簧、上下其手,昧心錢賺得著實廉價。因為一份山寨烏梅,景區聲譽受到牽連、區域形象遭到破壞,社會損失堪稱巨大。反思此次事件,比發布消費警示更重要的是清除害群之馬。由此,監督管理機制必須硬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消費者權益,捍衛旅游品牌形象。
(責編:徐玉涵、曲源)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