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讀西游,讀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最是氣憤不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卻被唐僧多番冤枉,不由地暗暗可憐齊天大圣遭受不白之冤,忍不住責怪唐僧肉眼凡胎昏聵無知。
故事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途中,來到一座大山,這山里人煙不見,草木橫生。師徒四人饑腸轆轆,悟空使出筋斗云跳到空中,四下尋遍,只探得正南方另一座山上有若干桃樹,唐僧便命悟空前去摘桃充饑。俗話說,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這山里原有一堆白骨,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多年修煉終于成精,號曰白骨夫人。白骨夫人發現唐僧師徒四人經過其領地,心中大喜過望。不過,白骨夫人對齊天大圣心中發怯,對卷簾大將和天蓬元帥,也有所顧忌。于是,心下生了一計,趁著悟空南山摘桃,先幻化成一個美少女,提著青砂罐兒和綠瓷瓶兒,佯裝去廟里燒香還愿的,看到唐僧師徒,便欲將食物先給他們吃。唐僧肉眼凡胎,不知有詐,悟空恰從南山摘桃回來,他火眼金睛,一眼看出這姑娘是妖精幻化而成,不由分說,一棒下去便將這女子打死了。這白骨夫人卻使了一個解尸法,化成青煙而去。接下來,白骨夫人又變化成這女子的父母,但都沒騙過孫悟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最終將這妖精打死,斷了靈光的妖精,變成了一堆骷髏,脊椎上有一行字,寫著“白骨夫人”。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婦孺皆知,無需多言。不過,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孫悟空前兩次打死白骨夫人幻化的肉身,已經引起了唐僧的極大不滿,到第三次將白骨夫人的真身打死,唐僧已經怒不可遏。唐僧不但大念緊箍咒,還不顧悟空的苦苦哀求,寫下貶書,將其逐出師門。從后面的故事里,我們知道,唐僧將孫悟空逐出師門的處理結果,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冤案。問題是,這樣的冤案是可以避免的嗎?或云無可避免,唐僧雖受觀音菩薩親點,承擔西天取經大業,但他在成仙之前,畢竟是凡夫俗子,對于怪力亂神,自然無法斷出真假,這是客觀方面的局限;另一方面,在一百回的《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發生在第二十七回,這時候的唐僧在“打怪”的路上還只是一個“新手”,沒有什么經驗可言,這是主觀方面的局限。受限于兩個局限性,唐僧逐徒是不可避免必然發生的。
不過,真的如此嗎?往前再想一步,結論可能就不一樣了。唐僧之所以誤會了孫悟空,根本的原因不是他肉眼凡胎,而是他過于自大。唐僧雖是凡人,但畢竟是觀音菩薩親點去往西天求取真經的,自然是聰慧過人。他的問題在于過于相信“眼見屬實”,以至于對豬八戒這個“豬隊友”的挑撥之詞毫無免疫力,而忽視了邏輯和常識。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孫悟空實際上也提出了一些證據材料,運用邏輯審視這些材料,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可以作為證據的有孫悟空的辯解、少女罐子里的青蛙、癩蛤蟆以及白骨精死后留下的骷髏。對證據的認證應結合案件的具體情形綜合認定。首先,故事現場是荒山野嶺,怎么突然走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又去何處燒香還愿?不無疑問。再結合眾師徒正是饑腸轆轆,悟空四下遍尋才找到些桃子,為何要對送香米飯、炒面筋的少女痛下死手,打死之后又將香米飯、炒面筋變化成青蛙、癩蛤蟆?因此,認為孫悟空是無辜連傷三命,顯然違背了常情常理,所以孫悟空的辯解和青蛙、癩蛤蟆應可采信。其次,白骨精死后留下的骷髏,若單獨作為證據,豬八戒的說法倒是不能排除,即孫悟空連傷三命,怕唐僧怪罪,使個法兒將尸體變成了骷髏。但是,如果將骷髏和前面的癩蛤蟆、青蛙作為一個整體,則孫悟空的辯解則更具有可信性。
有了這些邏輯上的推論,作為凡人的唐僧可能就不會這么決絕地趕走孫悟空了。不過,只有邏輯上的推論并不能證明事實的真相,但這些推論可以作為啟動專業鑒定的前提。孫悟空所打死者,如果是妖,則對唐僧而言,顯屬于超出其知識范圍的專門性問題,應當委托鑒定人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既然根據前述分析可以得出孫悟空打死者可能是妖,而是人是妖,又屬于唐僧不能解決的專業性問題,則應當由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士給出專業意見。唐僧受觀音菩薩點化去西天取經,當然可以委托觀音菩薩給出專門性意見。即使唐僧不愿意“委托鑒定”,也可以由孫悟空聘請專家證人對此問題作出專業的解釋。事實上,孫悟空五百年前大鬧天空,聲名顯赫,也有眾多的仙家朋友,聘請幾個神仙證人出庭說明情況并不是什么難事,而且在《西游記》的語境下,神仙證人出庭說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畢竟唐僧和眾神仙都屬于同一個信仰系統。
所以,唐僧和孫悟空的誤會說到底是唐僧過于自信,趕走了認真打怪的孫悟空。如果唐僧懂得謙抑,善用邏輯和常識,并認識到每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都具有局限性,委托專業人士給出專門性意見,這個誤會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編:馬昌、吳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