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一頭連著國計,一頭連著民生。近年來,在國家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藥品監管改革、醫保制度改革和科技金融創新的推動下,我國藥學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作用更加凸顯。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藥學事業發展大會上,多位院士專家就新藥創制與前沿技術、藥物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藥物臨床與應用等問題展開研討。
“藥學事業覆蓋了藥物的研發、生產、流通、臨床研究與使用、安全評價、質量監督與科學監管等全鏈條,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資金聚集的特征。”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咸澤說。他表示,近年來,我國醫藥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藥物研發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原創型藥物和引領性的醫療技術相對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量級研發機構、領軍人才,以及大型創新型的公司相對較少,制約了我國藥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看來,新藥研發具有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高、周期長等特點。“尤其對于原創新藥研究來說,候選藥物發現這個階段的投入是最高的,同時也是最有機會提升效率的環節。有這樣一個統計,大型藥企發現一個新靶點的候選藥物,一般需要合成2500個化合物,需要大概5年的時間。大概20個候選藥物項目,最終只有1個原創新藥上市。”
基礎研究向應用轉化也是新藥研發的關鍵環節。“比如在藥物制劑方面,能夠最大限度改善藥物療效和安全性能的高端制劑,是衡量一個國家藥物制劑水平的重要指標。”復旦大學教授陸偉躍認為,我國藥物制劑企業多、產品多,但技術含量、創新能力均有待提高。
陸偉躍建議:“要通過新技術、新方法來研究高端制劑,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新穎實用的評價技術,指導已知疾病的高端制劑設計,發現新型輔料、創新制劑和原創劑型,為臨床提供高效、安全、可及的藥品。”
對于新藥研發來說,政策保障是關鍵。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李青表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要進一步建立研發的風險資本保障機制,允許研發失敗、從頭再來,政策上要有一定的寬容度。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崔一民介紹,作為開展臨床研究重要載體和平臺的研究型病房,是重要的醫療資源和科技基礎設施,也是推動醫研企協同發展,加快新藥、新技術轉化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北京通過加強研究型病房建設,提升了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能力。
隨著組學技術、3D打印、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興起,新藥研發的思路和方向也在發生深刻的改變。李青說,生物技術的集成,將使工程化水平得到提升,實現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躍升。生物技術與其他前沿技術融合,能夠生產出更加精細有效、節能節約的產品,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更加綠色、更可持續。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執行所長王銳認為,藥學創新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入推進學科交叉,克服資源分散的弊端,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表示,要以首屆中國藥學事業發展大會召開為契機,共促學術、技術、行業等融通共進,營造藥學事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形成藥學事業發展新的格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19 版)(責編:楊光宇、袁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