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志6月16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研究指出,歐盟未來超過44%的農產品進口,包括咖啡、可可和大豆,到2050年將嚴重受到氣候變化導致的干旱侵害。這些發現強調了農業進口在氣候變化下隱患漸增的處境。
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領域之一,人們越來越擔憂農業部門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要適應氣候變化,就需要了解哪些作物面臨諸如干旱等問題時最為脆弱,以及相比現在的氣候條件,這種脆弱性在未來會有什么變化。
鑒于此,荷蘭R2Water研究及咨詢公司研究人員厄圖戈·厄爾辛及其同事,此次量化并繪制了在中等(RCP6.0)和低(RCP2.6)排放場景下,2030年、2050年和2085年歐盟農業和糧食經濟與非歐盟國家干旱嚴重程度有關的跨境氣候脆弱性。研究團隊認為,在中等排放場景下,到2050年,逾44%的歐盟進口產品將對干旱高度脆弱。他們表明,與當前相比,到2050年,進口農產品產區的干旱程度將上升35%。
研究團隊還發現,在歐盟進口農產品中,咖啡、可可、甘蔗、油棕和大豆面對氣候變化最為脆弱,未來許多主要作物進口預計將來自高干旱風險地區,如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印度。
由于氣候變化使得氣象災害加劇,導致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病蟲害頻發,這些危害越來越呈現出來勢早、強度大、逐年加劇的趨勢,致使農業生產脆弱性增加,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加大。為減輕氣候變化的農業風險,《巴黎協定》曾提出要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而今的這項發現則強調了全球農業部門進出口是互相聯系的,并指出了氣候適應性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記者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