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媒報道,約三成韓國大學生“高學歷低就業”,即每3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有1人學歷超過他們現任工作崗位需求。這種在工作中高能低就的情況被稱為“不充分就業”。近日韓國央行發布的報告顯示,“不充分就業”現象從2000年開始引起關注,近年來越來越凸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韓國社會推崇“過度教育”,受此影響,高學歷人才數量不斷攀升,已經超過了對等學歷需求的崗位數。
不充分就業者在工作1年后,跳槽到“適當崗位”的轉換率僅為4.6%。由此看來,第一份不充分就業崗位無法成為“跳板”。不僅如此,與適當就業的畢業生相比,從事服務、銷售行業的不充分就業者薪酬水平低36%。
學歷和崗位錯配率為30% 大學畢業生數量過剩
韓國央行23日發布的《不充分就業現況和特點》報告(以下稱“報告”)顯示,2000年,“不充分就業”人數占比為22-23%,之后持續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不充分就業”人數增幅越來越大,今年9月份占比已高達30.5%。“不充分就業”的增幅反映了勞動力市場供給不均衡,高學歷崗位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就業需求。
2000-2018年,韓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平均每年增加4.3%,而對等崗位僅增加2.8%。報告顯示,與大學生學歷對等的崗位有管理者、專家以及白領職員,“不充分就業崗位”則包括服務、技能、農林漁等行業。
報告指出,學歷與崗位匹配失衡的“罪魁禍首”是“過度教育”。韓國大學升學率為70%,在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排名首位。但問題是,高學歷崗位數量有限,大學生只能降低要求就業,或者干脆放棄就業。高學歷無業游民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理工生也不再吃香!
依據經濟循環理論分析,當失業率上升時,不充分就業率隨之增加。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以及失業率上升的2014年和2015年,這三年的“不充分就業率”均大幅增加。
報告指出,男性群體不充分就業比例高,另外還有青壯年層,因為好多人退休后還會重新再找新工作。高齡化也與不充分就業率成正比。
報告顯示,自然科學系畢業生“不充分就業”占比最高,為30.6%。其次是藝術體育系、人文社會系、理工系,分別為29.6%、27.7%、27.0%,師范系和醫學系的占比較低,分別為10.0%、6.6%。韓國央行相關人士稱,“通常大家認為,理工系畢業生要比人文系更好就業,但是從目前數據來看,幾乎沒有差異”,“此外,統計數據顯示,因為人文系女生比較多,非經濟活動人數比不充分就業的還要多”。
不充分就業崗位絕不是下一個好飯碗的“跳板”
85.6%的不充分就業者在工作1年后,依舊無法找到更好的崗位。只有4.6%的人在工作1年后成功轉換適當工作,工作2年及3年后的轉換率為8.0%、11%。這意味著一旦降低要求就業,大多數人將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會陷入膠著狀態。也就是說,不充分就業崗位絕不是下一份好飯碗的跳板。
報告顯示,不充分就業者的平均月收入為177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659元),比適當就業者(284萬韓元)工資低出38%。即便刨除過去有過適當就業經歷的不充分就業人數,兩者工資也相差36%。也就是說一旦選擇不充分就業,學歷就不能成為談薪水的籌碼。
報告分析,目前韓國勞動力市場面臨著雙重結構問題,“崗位晉升階梯”無法正常運作,薪資待遇也在拉開距離,因此促使年輕人在進入勞動力市場時更加謹慎。韓國央行相關人士稱,“大家普遍認為,第一次找工作時,一旦無法找到好工作,以后就更難找到。因此就先不工作,去提升自身履歷,然而這就更加深了‘過度教育’,并形成惡性循環”。
報告指出,不充分就業人數的增加會導致人力資源利用率低下和生產率下滑。韓國央行建議,應為求職者提供并加強職業培訓,有必要的話政府應該制定措施改善“過度教育”問題。此外還需要改善勞動力市場制度,提高勞動力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