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8月22日電 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A股再融資市場冷熱幾何,牽動著各方視線。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A股再融資節奏放緩的傳聞甚廣。記者從多位投行人士處獲悉,目前A股再融資節奏的確有所改變,“業內也是這樣的感知”。
近日,中國證監會也針對再融資釋放了明確信號。8月18日,在被問及如何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更好回報投資者時,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提出要“突出扶優限劣,研究對于破發或破凈的上市公司和行業,適當限制其融資活動,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再融資節奏的改變,在近期上市公司審核動態上也有所體現。據交易所官網,7月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5單再融資項目被終止審核,占今年以來終止數量的近一半。近期被終止再融資項目的公司中,部分公司的確存在破發情形,如富春環保。
有投行人士透露,交易所還在收項目材料,預計符合國家戰略方向、攻克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項目可能不受影響。8月21日晚,科創板公司安集科技發行可轉債申請獲受理。8月18日,滬深兩市均有多單再融資項目獲受理。新增受理公司“硬科技”成色明顯,集中在集成電路、電力設備、高端裝備等行業。
多家上市公司再融資終止
從數據上看,A股再融資被終止的案例近期陡然增多。
據交易所官網披露,7月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5單再融資項目被終止審核。2023年至今,滬深兩市共有32單再融資項目被終止,2022年全年則是21單。
上述數據呈現出的變化,再結合近期中國證監會對“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相關表態,市場猜測A股再融資已經放緩。記者從多位投行人士處獲悉,目前再融資節奏的確有所變化,業內也感受到審核尺度趨嚴。
實際上,過去幾年一直是再融資市場的火熱時期。2017年至2019年,由于政策全面收緊,定增市場迅速回落。2020年,再融資新規落地,對發行價格、發行規模的確定及減持限制等多方面予以放松,再融資市場隨之回暖。
有投行人士分析稱,在市場整體趨弱的情況下,調整再融資節奏,可以減少資金壓力,提振市場信心。再融資已經成為實體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Choice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間,A股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等多種再融資方式,合計募集資金超過10萬億元,遠超同期約2.6萬億元的IPO募資總額。
對于市場關心的IPO節奏放緩、再融資暫停等傳聞,中國證監會日前也進行了回應。8月18日,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始終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同時充分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周期調節,更好地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并稱“市場會感受到這種變化”。
監管緊盯募資必要性、合理性
在再融資終止案例中,華鑫股份、中原證券、民生銀行等券商、銀行的出現,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滬上一位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稱,針對券商、銀行再融資申請的審核,是在今年逐漸嚴格的,跟近期市場是否有關還不好判斷。
而從交易所問詢內容來看,監管審核對此早已“亮劍”,高度關注再融資的必要性和融資規模。例如至純科技,上交所指出,至純科技自2017年上市以來多次募集資金。上交所要求至純科技說明,公司在前次募投項目尚未實現效益的情況下實施本次募投項目的必要性及主要考慮,是否涉及重復建設;同時說明本次融資規模及補充流動資金規模的合理性。
產能問題也是監管關注重點。以欣旺達為例,在5月2日的問詢函中,深交所要求欣旺達說明,擬新增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產能規模及項目——擬新增消費類鋰電池模組產能規模的合理性及消化措施。
深交所要求欣旺達結合在手資金、報告期內境內外多次融資情況、前次GDR募投項目及資金使用情況,現金分紅、購買理財產品情況等,說明本次融資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是否符合《上市公司證券發行注冊管理辦法》第四十條“理性融資,合理確定融資規模”的要求。
此外,在最新一期的《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動態》中,上交所對上市公司再融資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細化的審核要求。在前次募投項目建設進度緩慢或存在延期、募集資金使用比例較低的情況下,如上市公司本次募投項目產品與前募產品相似或仍投向前次募投項目的,應當充分論證本次募投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扶優限劣 保持再融資常態化
對于再融資已經暫停的傳聞,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尚未收到再融資暫停的通知,預計“一刀切”不太可能。也有投行人士表示,手上項目還未發布預案,目前在觀望中。
從最新動態來看,滬深兩市均有新增受理的再融資項目。8月21日,高端半導體材料企業安集科技可轉債獲上交所受理。根據此前預案,安集科技擬募集資不超過8.80億元,投向上海安集集成電路材料基地項目、上海安集集成電路材料基地自動化信息化建設項目、寧波安集新增2萬噸/年集成電路材料生產項目、安集科技上海金橋生產基地研發設備購置項目等。
8月17日至8月18日,滬深兩市均有多單新受理的再融資項目。其中,滬市主板新增1單,科創板新增3單;深市主板新增2單,創業板新增4單。從行業上看,這些公司“硬科技”成色明顯,集中在集成電路、電力設備、高端裝備等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受理中,不乏2022年仍處于虧損的公司。如科創板的敏芯股份,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2.93億元,同比減少16.80%;歸母凈利潤虧損5493.39萬元。
有投行人士表示,再融資雖然有所收緊,但交易所還是在收項目材料,具體還要看項目情況和公司所處行業。該人士預計,符合國家戰略方向、攻克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項目可能不受影響。
編輯:林鄭宏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