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母嬰行業已經不是只要入局,就能輕松賺得盆滿缽滿的時代了。經歷了人口紅利消散,反復疫情沖擊、消費需求的變化、生意模式的失靈、行業內卷的加劇,以及焦點品類的失速等,讓母嬰行業前景變得晦暗不明。
在此之下,大批斷臂求生,倒閉跑路、兼并重組等消息傳出。就在近期,南方母嬰連鎖龍頭孩子王宣布,要將北方母嬰連鎖龍頭樂友國際收入麾下。這一消息傳出后,引得外界唏噓一片,有人感嘆樂友的落幕,有人感嘆行業的艱難。
孩子王收購樂友65%股權,進一步強化市場龍頭地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6月初,孩子王陸續發布了一系列公告。而全部內容直指一條信息,即:其計劃以10.4億的價格,收購樂友國際65%的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樂友國際將成為孩子王旗下的控股子公司,這也將進一步強化孩子王的規模優勢及市場龍頭地位。
首先,在營收規模上突破百億。從披露的財務數據可見,2022年孩子王實現總營收85.20億元,凈利潤1.22億元;而樂友實現營收19.41億元,凈利潤0.98億元。隨著后者的加入,孩子王或將成為母嬰連鎖領域首個步入百億的品牌。
其次,在市場布局上實現南北發展。據了解,截至2022年末,孩子王在全國 20 個省(市)擁有508家大型直營門店。具體來看,大本營南京所在的華東區域,共有278家門店。隨后是西南、華中及其他區域,門店數量分別為77家、74家、79家。
從上述信息不難看出,孩子王的主要戰地在于南方,而樂友國際正好與之相反。截至2022年末,其開立了494家直營門店和50家托管加盟店,以北京為大本營向外輻射,覆蓋天津、陜西、河北、遼寧等北部地區,門店占比超過70%。
第三,在供應鏈資源和倉儲物流上得到強化。樂友國際與全球25個國家超過530多家供應商建立合作,銷售的商品包括童裝、奶粉、紙尿褲等共16大類,3萬余種單品。并且還建有華北倉、青島倉、沈陽倉、陜西倉、上海倉、武漢倉、成都倉。
通過雙方資源整合,將進一步增強產品供應及降低物流成本。
第四,在運營模式及數字化應用整合上更豐滿。眾所周知,孩子王自成立以來,一直深耕大店模式,平均單店面積超2700平方米,且都集中在大型綜合購物中心內。而樂友國際則采用“直營+加盟”的經營模式,平均單店面積在200-300平方米。
由此可見,在開店及運營上有著較高靈活性的樂友國際,對于孩子王而言無疑是一個關鍵補充。而且二者都在數字化應用上有所探索,隨著孩子王兩條腿走路。不難預見,其將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場收購案背后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就是孩子王與樂友國際簽訂的“業績對賭”。據悉,樂友國際承諾在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度,合并報表的稅后凈利潤應分別不低于0.81億元、1.00億元、1.18億元。
若未能實現上述承諾,樂友國際還將向孩子王進行業績補償。
對于二者的合體,外界討論之聲繁雜。其中,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對外表示,這一收購背后,既有孩子王在整體發展戰略布局方面的考慮,也是母嬰市場總量萎縮下頭部企業抱團取暖的選擇。
新競爭環境下,母嬰連鎖抱團取暖已不鮮見
所謂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孤軍奮戰顯然不足以應對洪流,或許只有抱團取暖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強。所以在當下,無論大型還是中小型的母嬰連鎖店在一起共事謀劃發展,已經不再鮮見。
我們看到優康寶貝將貴州遵義的貝貝愛母嬰連鎖、畢節的皇家寶貝連鎖,貴陽的男孩女孩和愛嬰島母嬰整合。當地的連鎖創始人分管各個事業部,王光耀為總帶頭人,對所有門店進行統一集采、培訓和動銷賦能,成為貴州省的第一大母嬰連鎖。
而阿拉小優創始人李茂銀也表示:“未來‘連鎖店’走向‘小店合伙制’。其中,有兩種方式:1.規模直營連鎖合伙化。規模以上的直營店必須把它簡單,也就是把直營變成小店合伙,只有店長合伙,老板才能夠輕松;2.單店抱團連鎖化。小店如果不抱團,很多事情干不了,這就是很現實的問題?!?/p>
同樣的,南國寶寶聯合山東嬰貝兒、廣東多愛一嬰、江西豆豆母嬰、廣西多愛、貴州嬰之坊等地方知名連鎖,共同成立海南寶貝天下,來強韌自身抗風險性,重啟增長。
南國寶寶創始人劉江文直言:“我始終認為母嬰連鎖行業未來一樣會走向集中化,這是行業發展規律。未來母嬰行業會有很多有志之士帶動母嬰行業發展,出現多個百億體量的門店系統?!?/p>
由以上信息可見,當下母嬰連鎖抱團形式非常多元化。也因此,伴生出許多行業痛點,如:有人喊了很多年都沒抱成,有人抱成了但很快就勞燕分飛,還有人抱的團名存實亡。那究竟如何“抱團”才能取暖?是母嬰連鎖抱團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母嬰連鎖門店進入聯合博弈的時代,更大終端體量,更大的市場影響力、更多的資金……種種優勢下,提高了渠道對上游的話語權,能夠為自身爭取更多的權益,有利于未來發展。
母嬰行業進入發展新周期,無論連鎖還是單店都需變革
當下,母嬰消費市場整體增長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母嬰消費市場規模為3.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6%;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4.68萬億元,其間復合年均增長率為7.85%。
而這也讓置身其中的每個母嬰人都飽受增長焦慮,在感嘆“守業不易”的同時,將問題片面地歸咎于“母嬰人群的減少”。據民政部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結婚登記數為683.3萬對,跌破700萬大關。
這一數據,不僅創下了民政部自1986年以來公布結婚數據的歷史新低,而且也是我國結婚人數自2013年達到1346.9萬對的最高峰后,連續9年下降。這對于母嬰行業來說,可能不是利好消息,意味著2023年的生育率可能會繼續下降。
但造成現狀的原因,除卻人口紅利消失外,還有喜好更迭、鏈路多元、內卷加劇、玩法老套,以及單客價值挖掘得不夠……在此之下,那些應變能力不夠的母嬰門店,在享受完最后的狂歡之后狼狽離場。
有如:2021年,全國擁有6000多家加盟連鎖店的可愛可親宣布倒閉;同年,蘇寧易購也宣布關閉所有的紅孩子母嬰店;而京東更是一波三折,從貝全母嬰,到京東母嬰生活館、京喜寶貝生活,可謂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而這一切告訴我們,無論連鎖還是單店都需跟緊變化,革新自己。抱團取暖是一種變革,轉型健康管理型門店也是一種變革,關注全家賽道、深挖單客價值、創新營銷玩法……都是母嬰實體在新周期中化冰復行的關鍵。
2023年疫情消散,雖然“最難”的時候已經熬過去了,但在行業顛覆下的次難時期還猶在。對于母嬰人來說,前行之路依舊坎坷。但可以肯定的是,敢于邁出舒適圈,才是實現進階的核心要義。
此文由母嬰前沿主筆傅三幸撰寫
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