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課到底應該怎么教
資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詩詞看似短小,其實每一首都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要了解這些,就要從了解詩詞背景入手,課前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作者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性格會產生不同的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們領悟詩詞背后的喜怒哀樂。
例如《泊船瓜洲》一詩,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爭,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創作此詩時,他重返政治舞臺,心中既有即將施展政治抱負的喜悅,又有面對險象環生的官場的無奈,便于長江之岸以詩寄情。
還有許多風格迥異的詩人,瀟灑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蘇軾……了解詩人的身世背景、個人經歷等均有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內涵。
2.時代背景
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以唐宋為主,兼顧明清。在這一兩千年間,中國社會不停地發生著演變。安治、動亂……動蕩的社會背景造就了古詩詞的演變與繁榮。
例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被稱 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殊不知, 詩人創作此詩時正值唐朝社會由盛轉衰。歷經八年安史之亂,經歷了兩千多個日夜的漂泊,終于傳來了土地被收復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極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見,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任何一首古詩詞的誕生都是時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詩詞中還有許多關于民俗、文化的介紹,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資料。
如《元日》一詩提到了春節的習俗, “桃符”“屠蘇”對于生活在現代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教師需要補充這方面的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再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原因, 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中的情感。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對詩詞的價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認識,學生的知識背景也會逐漸厚重起來。
2
學法引導――厚在策略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可以說句句如玉、字字珠璣。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語言,品讀悟情。教師可以采用多種策略,進行學法引導,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能力。
1.讀通讀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詩 詞讀通、讀順。多種方式的朗讀是突破詩詞“點”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讀,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學間合作讀,以檢查字音和節奏的正確性;三是可以個別讀,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習、檢查,明確字音。靈活多樣的朗讀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地理解詩詞內容,是實現“短文厚學”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義
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就可以進行詩詞內容的學習了。每首詩都有“文 眼”,俗稱重點字,也就是全詩的“點”。理解了這些字詞的含義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點”到“面”,體會詩詞的內涵。因此,品味關鍵詞語至關重要。
3.展開想象
在初步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這樣,文本才會更加厚實、飽滿。教師可以結合課前收集 的資料引導學生展開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內心活動。在教授敘事性詩詞時,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內心活動,可以使學生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人李白的性格展開想象:面對漸行漸遠的小船,李白會想什么?學生可以從回憶、盼望、惆悵等不同角度去談自己的理解,這樣,詩中表達的送別的深情,不用教師強調,學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節發展。進行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讀寫結合,進行擴寫。如《贈汪倫》一詩,學生品味詞語含義后,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分別時,汪倫會唱什么歌?”“聽到歌聲,李白會說什么?會做什么?”從多角度對故事情節進行擴展后,學生可以將二十八個字的詩歌擴展成上百字的現代文,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環境。在對人物內心活動與故事情節展開想象的同時,還可以想象特定的環境背景。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在進行背景資料補充后,教師 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安史之亂時,人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一切毀于戰火, 那是怎樣的景象?”“戰爭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漸漸有了好轉,又會呈現怎樣的景象?”通常想象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詩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難理解了。
4.明理知情
通過品味詞語含義、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與情懷。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層次。為了達到這種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輔助手段。
一是用視頻資料輔助教學。在教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如果在學生想象、資料補充的基礎上,將杜甫老淚縱橫、喜極而泣的視頻給學生觀看,會更直接觸動學生心靈。
二是用音頻資料輔助教學。悠揚的古琴、琵琶、古箏等樂曲的使用,可以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優美的旋律有助于學生體會詩意、領悟詩情。
三是用板畫輔助教學。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如果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綠柳、春雨等詩中所描繪的景物,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將詩中蘊含的情境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
總之,在讀熟、讀透詩詞的基礎上, 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展開豐富的想象,同時輔以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詩情、詩意, 這樣,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就會變得豐富、 厚重。
3
課后拓展――厚在積累
為了讓古詩詞教學變得厚重,內容與數量的積累尤為重要。
1.積累同一主題的不同詩文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大多按照統一主題歸類安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同類主題的其他古詩詞。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古詩詞,還可以通過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思鄉主題的一組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 其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詞;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描寫童年生活的一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入同主題的其他古詩詞, 增加學生的詩歌儲備量……長此以往,學生可以接觸、學習教材之外的許多篇目, 古詩詞的積累會不斷豐厚起來。
如何教學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語文教學始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以“讀”貫學,逐層深入。朗讀是感受文學特別是感受古詩詞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法。通過逐層深入的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音律、確定基調,可以感受到古詩詞悅耳順暢的聲韻美和節奏美。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以“讀”為主線。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由淺入深,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聲韻之美。
二、以“法”助學,有的放矢。
1、描繪畫面,整體把握意境。古詩詞是借助形象來表情達意的,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而意境的建構并不是零碎的意象的堆積,而是讓學生建構起古詩詞意象的具體畫面。
2、知人論世,走進作者內心。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往往和詩人或詞人的人生經歷、學識修養、思想歷程有著密切相關。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就必須走近作者,深入作者內心世界,去品讀去感悟。
3、尋象觀意,感受語言張力。古代詩人或詞人大都喜歡借助特定的意象來營造詩詞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以“象”為中心,尋“言”尋“象”以觀“意”是古詩詞教學的訣竅所在。抓住它,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可以領會古詩詞的意蘊并能正確地評價它的價值。
三、以“積”拓學,以詩解詩。“以詩解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引用已學過的人們熟知的意思相近的意義相通的題材相同的句子來解讀一首新詩或新詞的意蘊,可以使師生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更自由地嘗到更多的“詩味”,理解新學古詩詞的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學法
大量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前人對這一點總結的很精辟!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后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標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