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地球大數據,將幫助非洲國家抗擊農業災害。12月17日,第四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深圳市開幕,各國專家緊密攜手,讓地球大數據科學服務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數字絲路”(DBAR)是2016年啟動的一個國際計劃,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目前有5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它通過分享經驗、技術、數據和知識,實現地球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的科學服務,有助于基礎設施改善、環境保護、降低災害風險、水資源管理、城市發展、糧食安全、海岸帶管理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
會議開幕式上,中科院的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向莫桑比克正式贈送了該國10米分辨率耕地制圖數據。該數據將有助于加強莫桑比克對洪澇、旱災、農作物病蟲害等災害的應對能力,為莫桑比克農業發展與水資源合理開發提供信息支撐,保障糧食安全。
DBAR主席郭華東院士說:“提供給莫桑比克的是動態的地球觀測數據,有助于他們實時或準實時地監測水災和旱災。”
郭華東指出,DBAR已經具備“展示+共享+在線分析”三位一體的地球大數據服務能力,還將不斷搭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繼續加強地球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共享和互利互惠。
來自29個國家的200余名專家參加此次會議。開幕式上,亞美尼亞不動產管理委員會簽署協議加入DBAR。其代表阿爾塔克·皮洛揚表示,亞方愿分享本地觀測數據,并通過數據共享提升國土管理和環境監控水平。
今年9月中科院編寫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被列為中國政府參加第74屆聯合國大會的四個正式文件之一和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的兩個文件之一。(記者高博)
關鍵詞: 中國地球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