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孵化了!”不久前,溫州平陽南麂列島迎來了一只中華鳳頭燕鷗小寶寶。
“我們等來了一個奇跡!”在南麂列島的無人島平峙島上,看著監控視頻里破殼而出的鳥寶寶,我們和兩名堅守在此的95后志愿者都激動得跳起來。
【資料圖】
這只毛茸茸的小寶寶叫中華鳳頭燕鷗,全球僅有200余只,屬于極度瀕危物種,因數量稀少、蹤跡神秘,一度被稱作“神話之鳥”。
今年4月,繼象山韭山列島和舟山五峙山列島之后,平陽南麂平峙島成為浙江第三個中華鳳頭燕鷗人工招引地。6月18日,一對中華鳳頭燕鷗在此產卵,我們一直跟蹤關注。得知鳥蛋即將孵化,我們登上了無人島,和兩名志愿者一起見證新生命的降臨。
南麂的中華鳳頭燕鷗招引場。沈超奇攝
南麂開荒,第一年就記錄到神話之鳥安家
“要備好充電寶、驅蚊液,島上電力和信號都不好,要做好隨時失聯的準備。”登島之前,志愿者何既白就給我們打了“預防針”。
從平陽鰲江開往南麂的客運船到達港口后,我們搭乘為志愿者運送物資的補給小船,前往6公里外的無人島平峙島。
平峙島是南麂列島的一座無人島,長約500米,寬約200米,四周都是陡峭的礁石。此前島上未曾跟蹤記錄過鳥類繁育信息。今年4月,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依托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技術支撐,實施“中華鳳頭燕鷗棲息地建設與人工招引”項目,通過在島上放置假鳥、播放鳥叫聲,吸引大鳳頭燕鷗和中華鳳頭燕鷗前來繁殖。
4月21日以來,該項目的兩名志愿者堅守無人島,回歸“原始生活”,為的是等一群鳥的到來。他們在燕鷗4個多月的繁殖期內展開繁殖海鳥監測工作,每天記錄燕鷗們的一舉一動……
小漁船隨著風浪顛簸。半個小時后,遠遠看到兩個黝黑的年輕人站在無人島礁石上,他們就是堅守在此的志愿者何既白和范文豪。
在無人島上從零開始燕鷗招引工作,他們將微信工作群命名為“南麂開荒”。平峙島沒有淡水,發電靠著太陽能,物資補給全靠接駁船。除了做飯和飲水,洗碗、洗臉都靠海水。
志愿者監測燕鷗的小木屋。沈超奇攝
島上的生活區,其實是三間半并排的簡易板房,廁所、廚房、宿舍以及放置監控和蓄電池的工作屋,這里沒有洗澡的地方。臨時板房、兩間木質觀測屋,還有一片約500平方米的燕鷗招引場,這就是志愿者在島上的全部“資產”。
我們翻開中華鳳頭燕鷗招引的工作日志,這里詳細記錄著無人島每一天的變化。
從4月24日開始,島上有數十種鳥遷徙經過;4月30日設備安裝完成,當晚便有大鳳頭燕鷗在招引場盤旋;5月14日,有2只大鳳頭燕鷗穩定孵蛋……
6月18日,有兩只中華鳳頭燕鷗飛到繁殖場上空盤旋,一小時后它們在招引場產蛋一只……
“中華鳳頭燕鷗安家的那一刻,我們都非常開心,沒想到第一年就有這么好的收獲。”何既白告訴記者,平峙島人工招引繁殖場燕鷗們的鳥蛋已超過120只,但是其中僅有1只是中華鳳頭燕鷗的蛋。
“全村的希望”經歷驚險換蛋風波
這么熱的天,招引場的燕鷗們能不能承受得住?島上唯一的那對中華鳳頭燕鷗在哪?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去80米外的觀測屋一探究竟。但志愿者們卻賣了個關子,把我們帶到了放置監控和發電設備的工作屋。
志愿者通過監控屏實時監測燕鷗招引場,24號為中華鳳頭燕鷗
“想要觀察中華鳳頭燕鷗,最好的地方就是這里。”何既白指著兩個電腦顯示屏,“喏,24號就是中華鳳頭燕鷗,現在正在孵蛋的是雄鳥。”鳥蛋太多,志愿者在顯示屏上用紅藍色的記號筆寫下了不同的編號。透過監控,只見中華鳳頭燕鷗雄鳥在烈日下紋絲不動,它的前后兩側各有一只鳥蛋暴露在外。
“如果單論中華鳳頭燕鷗的招引繁殖,這顆中華風頭燕鷗蛋可以稱得上是‘全村的希望’。”監測員何既白調侃道。
而在6月底,“全村的希望”卻經歷了驚險的換蛋風波。中華鳳頭燕鷗在孵蛋期間,曾有兩枚被棄置的大鳳頭燕鷗蛋滾到了中華鳳頭燕鷗的旁邊,這對“粗心”的父母曾輪換著孵化過別人家的蛋,把兩種蛋混在了一起。
“我們通過監控發現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楚哪一只是真正的中華風頭燕鷗蛋,只能靜靜地等待最后的結果。”一旁的范文豪補充道。
熟悉了燕鷗的情況,我們打算實地去看燕鷗。我們跟著兩位志愿者穿過及肩的野草叢,順著他們開辟出來的路來到觀測屋。
兩個觀測屋分別在招引場的頭尾兩側,走進4平方米左右的觀測屋,一個單筒高倍望遠鏡、一個雙筒望遠鏡、一個凳子、兩三瓶驅蚊液,就是觀測屋里的全部。
“每天坐在觀測屋看燕鷗吃喝拉撒睡、梳理羽毛找真愛、孵蛋叼魚喂孩子。”范文豪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他們不斷重復著兩點一線的無人島生活,記錄下“神話之鳥”的每一次活動……
志愿者范文豪在監測屋通過望遠鏡觀察燕鷗動態。汪子芳攝
喇叭里24小時播放著燕鷗叫聲,透過小木窗向外望去,平整過的砂石上整齊地排列著假鳥模型,燕鷗的蛋都在臨海的一側,用肉眼只能看到模糊的燕鷗。
范文豪特意幫我們調好了高倍望遠鏡,教我們辨認中華鳳頭燕鷗。盯著望遠鏡,我們這才發現許多“玄機”。有些燕鷗的腿上掛著環志,還有些毛茸茸的小寶寶正在練習飛翔,鳥爸媽跟在一旁當“保鏢”。
“小鳥孵化出來后會亂跑,不注意的話侵犯到別家小鳥的領地,其他爸媽可能會把它啄死。”正說著,就看到中華鳳頭燕鷗的雄鳥豎著脖子,對即將靠近的一只幼鳥發起警告。
沿著招引場向遠處眺望,便是空曠無垠的海與天,海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藍寶石一般的光芒。
燕鷗招引場。汪子芳攝
由于島上無法留宿更多的人,天色漸晚,我們迎著晚霞回到了南麂本島。
預產期破殼,國際濕地將成鳥類天堂
“小崽子還沒有動靜。”14日一大早,我們再次乘船登上平峙島,何既白和范文豪的心情有些低落。
按照孵化日期推算,中華鳳頭燕鷗寶寶本該在13日至14日出生,早上5~6時是小鳥孵化的高峰期。大家心里都明白,經歷過“換蛋風波”后,中華鳳頭燕鷗寶寶成功孵化的概率小了很多。
我們分別守著監控室和繁殖場外的觀測屋,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臨近下午4時,室外溫度超過39℃,炎熱的天氣卻擋不住大家心里的涼意。就在一小時前,編號27的大鳳頭燕鷗寶寶出生,而它和中華風頭燕鷗寶寶在同一天產卵。
“這也許就是大自然的選擇吧。”希望的火苗越來越小,志愿者們這樣安慰著自己。
“好像有動靜!”何既白在查看監控時,發現中華風頭燕鷗親鳥的下方,似乎有毛茸茸的東西在動,他驚喜地指給我們看。當天下午4時43分,南麂列島迎來了一只中華鳳頭燕鷗寶寶。
“真的沒想過,經歷了這么大的波折,中華鳳頭燕鷗的寶寶還能成功孵化。”何既白告訴記者,鳥類的社群招引是一個需要時間沉淀的活,今年南麂列島首次招引,在登島之初,大家抱著“招引不到一只鳥”的最壞打算,沒想到很快有燕鷗們光臨并安家。
“當年招引當年就有中華鳳頭燕鷗落地繁殖,甚至有小寶寶出生,這真的是一個奇跡。”盡管歷經波折,這只“神話之鳥”小寶寶還是如約來到這個世界。但“鳥生”不易,想要成功長大,它還將面臨許多挑戰。
孵化后的中華風頭燕鷗小寶寶。視頻監控截圖
在志愿者看來,保護中華鳳頭燕鷗并非單純保護一個物種,而是在保護整個生境,正是項目組和所有志愿者的努力,在更多人心里埋下保護生態的種子。
目前,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得到了恢復性增長。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以及科研團隊、保護區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持續努力下,經過十多年的保護,“神話之鳥”正在逐步擺脫瀕臨滅絕的險境。
被譽為“貝藻王國”的南麂列島于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今年2月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后,南麂的海洋鳥類研究與保護將迎來新的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里將成為更多鳥類的天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