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元年(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十人一起成立義社,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義社是趙匡胤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
其中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韓重赟、劉廷讓六人,《宋史》及《東都事略》都有專門的紀、傳,他們都是后漢時投入樞密使郭威部下,當時也都是低級軍官,地位大體相當。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的情況也與上述六人相似,結成"義社兄弟"的時間可能就在此時。因為到后周世宗初年,各人發展情況已有很大差異,地位也已相當懸殊。此時"義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趙匡胤,而是李繼勛。趙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為殿前司的正長官。
石守信
(相關資料圖)
個人簡介
石守信(928-984),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后漢時,隸樞密使郭威帳下。后周廣順初年,升任禁軍親衛都虞侯。顯德元年(954),后周抗擊北漢的高平之戰,石守信以功升親衛左第一軍都指揮使;同年師還后,又升任殿前司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
石守信是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中,繼李繼勛、趙匡胤之后第三個建節的,而且長期與趙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趙匡胤的部屬、親信,后周末成為趙匡胤的副手,關系最為密切。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開國元勛(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并改兼歸德軍(宋州)節度使。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銜升為中書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軍節度使"凡十七年不徙,專事聚斂,積財巨萬"。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親征滅北漢,遂即移軍進攻遼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將石守信督前軍,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之戰,宋太宗親自督戰,宋軍大敗,宋太宗狼狽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將戰敗的責任推給諸將,"守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但不久又進封石守信為衛國公。太平興國七年(982),移為鎮安軍(陳州,今河南淮陽)節度使。太平興國九年(984)六月死,終年57歲,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
王審琦
個人簡介
王審琦(925-974),字仲寶,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后漢末投樞密使郭威帳下,后周太祖時任殿前司鐵騎指揮使,顯德元年(955)從后周世宗抗擊北漢入侵,以功升鐵騎都虞侯,改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收兵權,王審琦罷殿前都指揮使,出為忠正軍(壽州,今安徽鳳臺)節度使,在鎮達八年之久,史稱"為政寬簡"。屬縣縣令免除有罪錄事吏的職務,王審琦的幕僚報告縣令事前沒有請示而擅自處理,應該按問其罪。王審琦說:"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王審琦的思想正符合宋太祖加強皇權的要求。開寶二年(969),宋太祖親征北漢時,王審琦任御營四面都巡檢。次年,改為忠武軍(許州,今河南許昌)節度使,但不赴任而留住京城。王審琦本不能飲酒,宋太祖以布衣交共享富貴,每宴強令飲酒,王審琦有時連飲十杯,開寶六年(973),又加同平章事銜為使相,終于"暴疾,不能語"①,次年死,終年50歲,追封瑯琊郡王。
韓重赟
個人簡介
韓重赟(?-974),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人。后漢末隸樞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與后漢的"高平之戰",以功升任殿前司鐵騎指揮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時,韓重赟參與兵變,"以翊戴功"升為侍衛親軍司馬軍主力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開寶二年(969),宋太祖親征北漢,韓重赟任為北面都部署。開寶七年(974)死,子韓崇訓、韓崇業。
李繼勛
個人簡介
李繼勛(916-977),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后漢末,樞密使郭威鎮鄴都時,李繼勛投入郭威部下。后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李繼勛在"義社十兄弟"中不僅最年長,而且升遷速度最快,是第一個升任殿前司副長官殿前都虞侯、第一個升為節度使的。"義社十兄弟"結社時也有可能原是以他為首。
趙匡胤代周建宋時,李繼勛正在安國軍節度使任上,沒有參與兵變活動,不屬于開國元勛。
宋太宗即位后,李繼勛的使相銜升為侍中。太平興國二年(977),李繼勛以病回洛陽治病,以太子太師致仕,同年死,終年62歲,追封隴西郡王,謚莊武。
劉廷讓
王政忠,據李燾記載:"世言太祖義社十兄弟,政忠蓋其一人也",還說"并當檢討"④,可見南宋初葉所存史料已極少。開寶八年(975年)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權知晉州(今山西臨汾)兼兵馬鈐轄。次年八月,宋太祖以黨進、潘美為帥進攻北漢,又派兵分路進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與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領,出汾州(今汾陽)進攻太原。九月,宋軍擊敗北漢軍于太原城下。十月,當宋軍繼續攻打太原之際,宋太祖被其弟趙光義害死,"是月,太宗即位,召諸將還"①。其后,王政忠事跡不再有記載。
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四人,史書記載不詳。兩宋之際的李攸記載:"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勛,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后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這個排列順序也許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順序。
從以上七人的最后官銜與李攸記載的相同,推測未見于其他記載的楊光義、劉慶義二人,楊光義的最后官銜當即是保靜軍節度使。而李攸所記劉慶義官銜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后則稍有誤,北宋初未設忠遠軍,可能是安遠軍(安州,今湖北安陸)之誤;節度使、觀察留后,可能是"節度觀察留后"之誤,衍"使"字,他的官銜可能是安遠軍節度觀察留后。
劉廷讓(929-987),本名光義,宋太宗即位后賜名廷讓。祖籍涿州范陽(今河北涿州),曾祖劉仁恭,唐盧龍軍(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唐末割據者;祖劉守文,為唐橫海軍(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節度使,為弟劉守光所殺,父劉延進攜家避難南逃。后漢樞密使郭威鎮守鄴都時,劉光義(一作毅)入麾下,后周太祖時,任至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開寶九年(太平興國元年)十月,皇弟趙光義奪位,是為宋太宗。劉光義因與趙光義同名,被賜名廷(一作庭)讓。宋遼岐溝關(今河涿州西南)之戰,宋軍大敗。此次戰敗的責任者李繼隆雖被逮赴中書推問,但也無罪釋放,可能引起劉廷讓的不滿,同年秋劉廷讓病,宋太宗派御醫前往醫治,劉廷讓上表要求回京城,未等宋太宗批準即擅離治所南歸,因而被下御史臺按問,被削奪官爵配隸商州(今屬陜西)。子永德、永和亦被貶官。劉廷讓在貶途中絕食,行至華州(今華縣)死,終年59歲,也許宋太宗覺得對劉廷讓處分太重,"太宗念之,贈太師"。
劉守忠
劉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陽市)人,一作"左驍衛大將軍致仕"③,大將軍應是上將軍之誤,其經歷或許與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光義)有某些近似之處,可能也任過節度使。劉守忠父劉萬國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馬步軍都指揮使,也許是在后周時。劉守忠子劉用是宋太宗晉王府舊人,太宗末任至高陽關副都部署,真宗時歷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職。
王政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