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郝存林,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6年4月,帶領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農民,投入資金200萬元,注冊成立了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主要以農業種植業、畜牧養殖業和農副產品銷售、農資生產所需化肥、地膜等采購業務,為成員內部提供技術、信息、新農民產品推廣服務。2019年10月被認定為國家級供銷合作示范社、2021年6月被認定為國家級林草示范合作社。多次受到《經濟日報》《巴彥淖爾市日報》、新華網、中國農資傳媒、巴市政府網、中央電視臺、內蒙古電視臺、巴市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
郝存林,沉穩務實,敢干敢闖的農民企業家。談及創業的過程,他深有感觸,從合作社的組建,到土地流轉和托管,從“返租倒包”“耕、種、管”一條龍作業管理,到籌建“一園八區一基地”的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獨辟蹊徑百折不回,功夫不負有心人,郝存林以超常的毅力堅守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第一線,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和企及的努力,終于促進了家庭農場式的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進程,促進了新型農民組織化,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打造農業合作社 一心為農富鄉親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因此大多農戶都選擇種植不影響鹽堿的作物如葵花、枸杞等。2013有農村土地種植與農業用工管理經驗的郝存林在永聯村支局高文龍的勸說下,租種了中興能源有限責任公司1200畝土地。開始以種植葵花為主,由于那幾年葵花行情不錯,隨著2014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七次會議通過新的土地承包法,將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制度的法制化,為郝存林擴張土地提供了法律支撐。也就是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以郝存林為主要出資人,以整村流轉土地為特征的“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5年整村流轉永聯村七社土地2400畝,接手租賃中興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土地6700畝。
2016年又流轉永聯三社、五社土地6000畝總面積達到1.51萬畝,涉及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496戶1965人。
也就是這一萬五千畝土地經營權的取得,形成了一個規模化的土地平臺,可以實施農作物統一種植、統一品種、統一管理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并以平臺對接各種農業生產需求。轉變了原來分散小農戶面對大市場時無奈地模仿性種植經營方式:“莊戶人不用問,人家種甚你種甚”……從而使農戶有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還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長處反包自己的土地,獲得工資性收入。避免了“年年種在地下,吃在天上”看年景吃飯的被動局面。
2017年,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進行“耕、種、管”一條龍作業管理,這樣一個農戶可以管理200-300畝土地,既保證了耕種管理問題,又解決了農戶工作問題,在此基礎上郝存林又提出了土地入股、共同經營的模式,讓合作社與農戶間達成雙贏。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郝存林時時刻刻把勞動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如何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成了他想要解決的一件大事。2018年年初,郝存林與農戶們進行商討后,研究出了入股分紅模式,從每畝土地流轉費中拿出250元作為入股的基礎股金,到了年底再以基礎股金的5%的紅利連本帶利的一次性付給土地流轉戶,然后再拿出合作社全年經營利潤的15%分給入股農。郝存林說:“要想得到發展,首先要從基層入手。只有讓農民得到更高的利益才能讓集體變的富有。”也因為如此,“反租倒包”這個模式也成為了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合作社實行股份式的運作管理,保證農戶“三金”收入,一是土地流轉費每畝流轉費用500-600元。二是“返租倒包”“耕、種、管”一條龍管理費。三是入股分紅,股金的5%,二次利潤返還15%。返租倒包,一個3口-4口之家從經營大戶手中承包土地300畝按套區葵花種植畝產450斤*3.2元=1440元,除去開支900元,畝收入540元×200畝=108000元+土地流轉費20畝×550元=11000元+入股分紅550元=119000元,人均收入29750元。“耕、種、管”一條龍作業管理,還是3口之家,管理200畝土地每畝管理費260-300元,就按260元計算×200畝=52000元+土地流轉費11000元+入股分紅費用550元=63550元,人均收入21180元。合作社自己經營6000畝土地,實現“四控”技術。農戶參與經營管理,保證了農戶的“三金”收入。參與“耕種管”一條龍作業管理,承包合作社土地進行聯產經營。
合作社扶貧工作。作社的運作管理與精準扶貧工作相融合,永聯村29戶,71口人精準扶貧戶,在政府的指導下,經黨總支與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協商形成產業扶貧的模式。
產業扶貧,建設設施拱棚,供準戶承包經營。實現了農民“開門就業,守家創業,年年有分紅,月月有收入”,不離鄉土安居樂業。使村民由“單打獨斗闖市場,一家一戶冒風險的分散經營者,變為田園綜合體的創建者、經營者、受益者和管理者,促進了“鄉村振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作一定會成為永聯村老百姓乃至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增長點。
合作社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永聯村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模式,“黨委政府推動+村黨總支搭建平臺+合作社運作+農戶參與”的運作發展模式。
郝存林查看糧食種植情況
郝存林在田地視察
營造濃厚的鄉村振興氛圍籌建“一園八區一基地”的田園綜合體,“一園”,新公中鎮永聯“萬畝農業現代產業科技園”。“八區”,一是葫蘆、玉米、葵花、蘆松“四控”技術展示區,面積4500畝;二是百草藥業種植展示區,面積1500畝;三是林果經濟種植區,面積1000畝;四是設施農業種植有白梨脆、西州蜜25號區,面積1000畝;五是“放母收羔”產業扶貧區;六是有機小麥種植區,面積2300畝;七是加工、倉儲、物流園區;八是綠色、生態、宜居區。“一基地”是黨群科普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基地。圍繞“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同步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的田園景觀,打造自然生態、農事體驗、農耕文化、休閑旅游的田園綜合體,共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共享區。
合作社和企業的合作經營,促進了社企互利、互惠、共贏,合作社解決了資金緊張的問題,企業解決了經營、管理困難的問題。促進了家庭農場式的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進程,促進了新型農民組織化,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科技引領種養結合 質量為先振興鄉村
為了全面提升合作社種植業的生產技術及裝備水平,增強合作社發展后勁,更好地服務合作社會員、社員,更好地帶動本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繁榮,促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以及巴彥淖爾市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建設,更好、更快、更全面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所講的“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的精神,合作社自2019年末開始做工作,積極推動中國中化集團現代農業與五原縣建立戰略合作,推動中化農業MAP服務中心落地五原縣。該項工作得到了五原縣及巴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得到中化集團的高度認可,達成了合作。與此同時,合作社與中化農業達成2020年2萬畝玉米、1萬畝葵花的全程社會化服務協議,在更好地實現種植業“四控”的基礎上,通過節本增收,使農民的收益增加了20%以上,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多贏局面,為五原農業、巴市農業乃至河套農業探索和創造更符合國家政策、更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更有生命力的發展模式,全順合作社也將不負使命,成為農戶抵御市場風險、實現產業化經營、承接惠農項目、落實國家政策策略的好抓手和好幫手。
看似平凡的郝存林也有著一顆“好強”之心,他說:“我想在自己的土地里耕種更出色的種子,結出更完美的果實。這幾年我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就是為了尋找到適合五原這片土地的種子,也為了把更好的種植技術帶回來,讓別人在提到我們五原農業的時候不再只有葵花。”正是因為這顆“好強”之心讓郝存林得到了真正的升華。
為把更為科學的種植模式展現出來,在黨委政府和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幫助與指導下,郝存林建設了永聯村萬畝農業科技園,園內作物全部采用農業新技術對小麥、玉米、葵花進行控水、控膜、控藥、控肥的科學種植示范;除此之外還建有桑根草、韭菜、蜜瓜等種植展示區域。按郝存林的話來說,一個人學技術不算是本事,只有讓更多人學會才能實現技術的最大價值。為了得到這個價值,他常常邀請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并建立了鄉村振興政策技能培訓、青少年航模教育基地。
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得到永聯村黨總支的大力支持,為合作社搭建發展平臺,形成黨建引領+村集體+合作社+園區+農戶的經營聯合體系,黨支部搭建合作平臺、合作社負責土地、經營種植、管理,讓農戶最大限度嘗到加入合作社的甜頭,確保群眾受益,與農戶真正形成利益連接體。
2020年,合作社與內蒙兆豐糧食有限公司、內蒙古中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謀得利斯機有限公司(俄羅斯)、五原縣宇明農業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天衡制藥有限公司簽定了小麥、玉米、中藥材生產等種植訂單合同,合作社在計劃增加新公中鎮創業村15000畝土地托管的同時,納入了市縣鹽堿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落實了流轉或托管土地10000余畝。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合作社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積極研究探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當地政府、村級組織、當地老百姓謀劃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前景,依托中國陸軍軍醫大學的微生態先進技術及相關產業鏈龍頭企業的緊密合作,謀劃全面啟動五原縣“種養加一體化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示范工程。這一運作模式是鄉村新型產業的亮點,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重要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可以使種養加形成完全互補、全面循環的產業鏈,使得能源、農業、環保三大產業和諧包容、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成為可能,對于落實中央“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解決當前相關領域的痛點、難點并突破發展瓶頸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合作社的發展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企業的合作解決了“怎么種地”的問題,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向高效安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要求,為企業的發展落地、生根、發芽、結果提供了“沃土”,為農村改革、走合作化的道路做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也為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誠實、守信、方向引領、高水平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特色搭建致富路 “流轉”幸福新生活
內蒙古五原縣是河套農耕文化發源地,已有2400多年歷史。作為一個擁有230多萬畝耕地的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五原縣圍繞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高效整合農業資源,突出產業支撐,進一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了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要想發展產業,土地流轉是最好的抓手,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平整和規劃,然后再返租給老百姓,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規劃化、集約化種地。”郝存林說。
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土地流轉經營管理平臺,實行“返租倒包”發展現代規模農業生產和“耕、種、管”一條龍管理經營模式。一體化服務,組織土地流轉戶以土地承包費“入股分紅”的利益聯合體,保證土地流轉戶的“三金”收入,即土地承租費600元/每畝、土地經營管理費260-360元/畝、土地入股分紅50元/畝。
合作社以引領示范、聯合帶動、服務成員、共同發展為理念;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管理民主、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宗旨;以產業優特發展、產品標準生產信息平臺銷售,做天賦河套品牌為目標。
合作社平臺產生的吸附效應與土地流轉撬動的一舉多贏的農村新型分配格局的形成。以規模化土地產出,為需求方統一種植所需要的農產品,并提供有籽種、化肥,指導農民按照需求方的要求進行生產,以質論價,估值優值優價回收農產品。以反租倒包的經營方式,培育農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
由合作社發包了土地5600畝給一些有志于農業的種田能手,建立家庭農場可以承接合作社訂單,也可自主生產。少的200畝到300畝,多的上千畝。3口之家農業種植收入當年能達到6萬——15萬元。
農戶可以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確定每畝按出租給合作社流轉金的一半作為入股金(這筆錢根據土地租賃市場行情按上年度市場價格計價),另一半流轉費用按現金支付。此外,入股農戶可以股東身份參與年底分紅,還可以在合作社就業參與生產領取工資。他們將這種辦法簡稱為三金收入,即租金、紅利、工資。
為把農戶手中閑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帶領農戶用土地獲得收益,從2017年起,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從周邊農戶手中流轉土地,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平整和規劃后再返租給老百姓。“在此過程中,我們合作社充當的是一個‘土地銀行’的角色,老百姓把土地‘零存’進來,再以‘整取’的方式承包種植,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規劃化、集約化種地。”郝存林解釋道。
新公中鎮永聯村二組村民郭源濤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農戶。2018年,他家80多畝零散耕地以每畝55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又以每畝720元的價格“倒包”了200畝地。“倒包”土地農戶看似多出了170元,實則其中包含了水費、澆地費等種植費用。用郭源濤的話說:“現在一畝地的種植費用和原來差不多,但現在土地連成一片,省工、省時、省力不說,還實現了種、收規模化,每畝比原來多收入200多元呢!”
每畝土地流轉費用500至600元、農戶“反租倒包”收益只是永聯村農戶的“兩金”收入,他們的“第三金”收入則是農戶用土地流轉費入股合作社的分紅收入。“合作社給農民的土地流轉費是每畝550元,從去年開始,只給農民300元現金,剩余的250元入股到合作社。待秋收之后,無論合作社是否盈利,都按照5%的紅利分給農戶;到了年底,還有二次分紅,合作社要拿出15%的利潤再次分給村民。這樣一來,農民僅土地流轉的收入一畝就上千元。”郝存林說。
從事土地流轉已經三年了,長時間與土地的接觸讓郝存林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更好的服務農民,更好的建設農村才能達到他想要的安穩目標。2018年,郝存林在鎮黨委政府、村黨總支的牽線搭橋下與永聯村32共81口人簽訂了扶貧幫扶協議。針對這些貧困戶,郝存林提高了對他們土地的租賃費用,并雇傭他們對土地進行管理。在談到對扶貧的看法,郝存林說:“扶貧并不是想著把錢給到農民手里,而是要把掙錢的方法給到他們手里。我們把種植技術也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種植,自己去收獲。”不僅如此,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更好的服務大家,郝存林組織開展各種節日活動,出資開展公益事業活動并為村民們修建了休閑場所、涼亭等,還為村里的孩子們修建了學校,看似平凡的人卻在做著不平凡的事。
截至目前,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覆蓋多個自然村,涉及人口達數千人,為當地農民解決了土地閑置問題也解決了收入問題,但在他的心中,始終存有最初的信念,推廣擴大特色種植、集約高效利用土地、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邁進、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讓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結語
天道酬勤,郝存林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夢想的起飛,也贏來了累累碩果和無限生機。他帶領合作社引領四控技術的推廣應用,解決了今后土地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實現了農民三金收入,實現了現實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培育新型農民職業化發展進程,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進程。
衷心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繼續保持“為養而種,以養帶種,種養結合”的發展理念,推動產業融合,做好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把田園綜合體做強做大,發展好“放母收羔”這一扶貧產業園,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邁進。(文/杜忠書、梅詩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