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實習生 李雨函
8月20日,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寧夏大學承辦的中國物理學會2023秋季學術會議落下帷幕。會議注冊參會人員超5500人,收到報告及摘要1790篇。
會議期間,組織了蔡詩東等離子體物理獎專場、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期刊專場報告會、參展企業專題報告、女物理工作委員會會議、中國物理學會女物理工作者圓桌會議、全國物理學院院長/系主任聯席會議、優秀海報評選等專題會議和活動,來自國內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5500余名物理學者參加了會議,22000余名物理工作者及學生在線觀看了會議開幕式及大會報告。
歐盟JET上新一輪的氘氚實驗,在5秒內獲得59兆焦聚變能,成功演示了最近20年在托卡馬克等離子體理論、模擬和控制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促進了國際聚變從研究向能源的轉變。“聚變燃燒等離子體中存在大量高能量粒子,一方面用于維持氘氚聚變所需的等離子體條件,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物理過程,這些物理過程的理解、控制和應用將是磁約束聚變等離子體的下一個科學前沿。”在蔡詩東等離子體物理獎專場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萬寶年就穩態聚變燃燒等離子體作了報告。
“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我們正處于‘量子?2.0’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為了滿足研究人員及工業客戶對于“2.0”時代的需求,津儀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倪黎蒙博士就牛津儀器低溫強磁場問題提出了“2.0版本”解決方案,“即將推出的開源電傳輸測試系統,將更好地為不同需求的客戶提供靈活多樣但依然強大的方法。”
據了解,為期3天的會議圍繞物理學相關專業領域共設20個分會場,在中國物理學會的指導下,在寧夏大學物理學院積極籌備下,為全國物理學者呈獻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李雨函 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