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與射頻等離子、3D打印等科研設備零距離接觸,體驗“具有記憶的彈簧和曲別針”“特斯拉線圈”等試驗項目……這幾天,廣東省科學院科普小鎮迎來了一群學生,各種沉浸式的研學活動讓他們大呼過癮。這是廣東省科學院及其13家院屬單位與廣東科學中心、廣東省博物館聯動舉辦的科普夏令營,邀請了來自粵西地區的茂名化州市多所中小學的102位師生參加。
近年來,廣東高位籌劃推進科普工作,持續推進科普工作法治化、規范化建設,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科普工作扶持力度,同時探索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推動公益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新模式,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2022年廣東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8%,全國排名第六,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為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資料圖)
在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上,來自江門市的小學生亢文睿告訴觀眾,他的家鄉有一個叫金雞鎮的地方,科學家們在一座山下挖了一個700米深的巨型地洞,要建一個捕捉中微子的實驗室。憑借生動而專業的講解,他拿下中小學生組一等獎。令亢文睿驚喜的是,賽后他還受邀赴了一場“大國重器”江門中微子之約。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在他們興趣最濃的時候開展科普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研究員李小男表示,依托大科學裝置作為科普場地,用自己的工作經驗為孩子們傳遞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科學的思考方式,他感到非常榮幸與自豪。
廣東著力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鼓勵支持科學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為科普活動提供服務;支持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全省共建有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72家,省級科普教育基地779家,省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92家。
松山湖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這個暑假,廣東的科研院所科普游成為學生們的最愛。
如何創新科普內容與科普形式?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有了新探索。7月20日,由其舉辦的首屆廣州“科學實驗秀”挑戰賽正式啟動。該挑戰賽通過設計實驗,創新表演形式,解讀科學原理。
不止于此,廣東還深入實施“館校結合”科普育人工程,推動科普教育融入課堂,助力“雙減”政策落地落實。如深圳市實施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行動,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科普教育學分制;東莞市創建170個科普標兵(示范)社區、96所科普特色學校,并首創科普副校長制度。
尤為突出的是,廣東探索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調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科普工作中。
如廣東科學中心與企業共建食品藥品、低碳和新能源等科普主題館;鼓勵支持長隆、正佳等民營企業興辦科普事業,建成動物、海洋、生態等科技館。深圳則依托騰訊、大族激光等建設企業科技傳播館,支持企業參與科普工作。
7月6日,廣東粵科普集團正式揭牌,探索公益性科普事業與市場化科普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機制。目前,韶關、江門市科普集團已成立并開展工作。
“我們將建立科學家有效參與基礎教育機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資源加強科學教育,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和科普志愿服務。同時探索依托‘大專項+任務清單’方式支持地市開展科普工作。”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表示,廣東堅持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完善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全省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動科普全面融入支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