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5月26日,以“鏈接·融合·引領 共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開放創新生態”為主題的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松山湖峰會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舉行。
據介紹,該峰會由東莞市人民政府指導,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廣東醫科大學共同主辦,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承辦,聚焦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創新與轉化。峰會期間,融合“政產學研醫融”六大創新要素的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灣區創新生態聯盟正式成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次峰會邀請了侯凡凡、韓德民、黃璐琦、汪衛華、肖偉、MartinG·Banwell、崔大祥、杜志云、熊輝、張元亭、張其清、吳軍等80多位院士專家,20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企業、金融投資機構齊聚大會對接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國家腎臟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會長侯凡凡分享了大數據如何在慢性病臨床研究中發揮作用,為強化疾病防治提供依據,為發展智能醫療提供方向。
“醫療大數據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發揮著突出作用。一是了解慢病流行規律,為防治提供證據;二是建立疾病診斷模型,實現早診早治;三是開展‘真實世界’評價,優化治療策略;四是實現智能風險預測,重塑醫療產業。”侯凡凡院士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廣東醫科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首席科學家韓德民通過數字醫藥的視角,為與會者分享了在數字醫藥健康新時代大背景下,數據如何賦能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加速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當前,國家正在不斷探索醫藥健康服務新模式,打好互聯網、大數據還有醫學人工智能基礎是推進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未來,互聯網、大數據、醫學人工智能將成為探索醫藥健康服務新模式的重要手段。”韓德民院士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作為特邀嘉賓,作大會主旨報告。黃璐琦院士就如何解決中藥方劑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了重點講解,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中藥分子機制整合研究的“三三五”范式。
黃璐琦院士以化濕敗毒方的研究這一具體案例,為與會者分享中醫藥的發展路徑,并提出“中醫藥創新發展要用循證醫學方法說明白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堅持中醫藥姓‘中’,構建適合中醫藥特點的療效評價技術體系;要用現代科學方法講清楚中藥復方作用機制。”黃璐琦院士建議,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要建立新型舉國體制下的多學科團隊攻關機制,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緣藥業研究院院長肖偉指出中藥復雜體系研究不足是傳承創新背后的關鍵難題。“中藥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中藥新藥的研發涉及上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下游的應用研究,需要整合多學科知識進行總體設計。”
“功效物質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基石,功效物質的解析是中藥多領域研究的基礎。”據此,肖偉院士提出以功效成分群為核心的中藥創新整合研發系統理論,為中藥復雜體系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促進中藥創新研發。
(主辦方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