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郝曉明?通訊員?徐金娟
“頭盔用上航天‘硬科技’后,剛度提高了4倍,拉伸強度提高了3倍,重量卻只有700克左右。”在近日開館運行的大連高新區科技館內,一系列高科技產品讓人耳目一新。
這款頭盔曾在北京冬奧會亮相,由大連銘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輕量化設計,大連理工大學結構強度與輕量化科研團隊提供應用技術。該技術與長征五號、天舟六號輕量化技術同源,目前已拓展至建筑業安全帽、警用頭盔、運動防護護具等民用領域。
大連高新區科技館內,百余項高端“硬科技”彰顯著大連高新區的科技實力。融科儲能研發制造的全釩液流儲能電池,解決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并網時不穩定、不連續、不規律的世界性難題,技術及產品應用規模領跑全球,已具備核心材料、核心部件、系統裝備的全產業鏈開發和制造能力。新源動力作為氫燃料電池國家標準制定者,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已裝車超1300臺,布局全國12個城市,全國第三條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膜電極智能化生產線已完成調試。華邦化學氣體純化設備解決了半導體專用設備氣體純化技術“卡脖子”問題,擴產能建設的智能制造新廠房已于上月封頂。航天新長征大道公司研發的Glink高速光纖板卡、測控設備,突破技術壁壘實現高端裝備自主可控,已應用于多個航空、航天設備,去年企業營收超3億元。
近年來,大連高新區聚焦“高”和“新”兩篇文章,緊緊圍繞英歌石科學城建設主戰場,聚焦高質量源頭科技供給,構建起以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為主體,各類新型研發機構、交叉融合創新平臺為支撐的多梯度、多層次創新研發體系,匯聚產學研、金融機構、服務中介多方資源,打通從實驗室成果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的最優區域”,圍繞信息技術、車聯網、潔凈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點產業,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研究型創業者、企業家扎根發展。
“一端在實驗室,一端連市場”。作為創新綜合體的組成部分,上海技術交易所大連服務中心日前成立并完成首單交易。該中心為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提供科技成果期權交易與融資、知識產權托管服務、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等一系列市場化增值服務。
依托扶持初創企業發展的“科創工程”,以及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及項目回歸落地的“海創工程”,大連高新區先后匯聚了銘云科技、厚仁教育等300余個國際國內前沿科技項目。
截至目前,大連高新區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193家、高新技術企業1290家、雛鷹企業653家、潛在(種子)企業8家,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2021年,高新區企業R&D投入強度達到5.92%,科技創新核心指標持續領跑東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