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劉紫凌 張亮 馬麗娟
如今的西海固,牛也用上了“自動飲水機”。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中河村肉牛養殖示范基地的一棟棟標準化牛舍里,牛欄下方設有4米長的不銹鋼水槽,智能測控設備即時感應水量,水將見底則自動放水,每次定量300公斤。
(相關資料圖)
給牛喂水為何如此“高端”?中河村黨支部書記蘭文明表示,這一切都是為了節水。“以前平均一頭牛每天要喝3毛錢的水,現在只喝2毛錢的!”蘭文明說,過去在傳統的石槽放水飲牛,牛喝一半淌一半,浪費嚴重。一臺自動飲水槽改變了村民的粗放型養殖方式。
中河村養殖戶向記者展示自動飲水槽。新華社記者馬麗娟 攝
村民們節水觀念的養成,歸功于寧夏近年來在全區推進的用水權改革。2021年起,寧夏在全國率先出臺用水權改革實施意見和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管總量、調結構、提效益,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目前,寧夏全區工農業確權全面完成,核準確權灌溉面積1058萬畝,建立工業用水企業臺賬3701家,確權總水量49億立方米。
作為寧夏用水權改革試點縣區,位于西海固地區的原州區自2021年起,對農業、工業、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用水確權,并為村組、企業、種養大戶頒發用水權證。這意味著生產用水有“額度”,超額就要到水權交易市場上買“指標”。
工作人員演示西海固一處蓄水池的遠程供水智能控制機器。新華社記者馬麗娟 攝
中河村肉牛養殖示范基地是跨村聯營的村集體經濟項目,從2020年開始運營,現在存欄量已達到400頭。按照用水權改革規則,基地按每頭肉牛每天定額用水確權。“確權以后,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節水,為以后擴大養殖規模預留一些指標。”蘭文明說。
一頭牛每天節約一毛錢的水,量似乎不大,但對于長期缺水的西海固而言卻意義重大。西海固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是發展致富的“卡脖子”資源。寧夏用水權改革作為破解西海固水困的“關鍵一招”,讓“權”涌旱塬,有效推動了節水增效。
“用水權改革實現了誰節約,誰受益。水用超了,不僅要支付價格更高的水費,還要四處求購水權指標。水節約了,省下來的水權就能當資產賣給別人,以此來倒逼農戶節約用水。”原州區水務局高級工程師殷宏杰說。
改革推動的“節水效應”正在顯現。在固原市隆德縣神林鄉辛坪蔬菜基地,記者看到曾用于漫灌的明渠已經廢棄,取而代之的是高標準噴灌和水肥一體化設施,畝均能節水80立方米;西海固許多蓄水池升級了智能控制機房,只需在顯示屏上點一點,就能遠程打開支渠電磁控制閥,定時定量配水。
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隆德縣神林鄉辛坪蔬菜基地。新華社記者盧鷹 攝
用水權改革還帶來了一項價值不菲的資產——節約下來的用水權除了可用來交易,也可抵押融資。固原市西吉縣新增1000萬立方米黃河水指標暫時閑置,被一家企業以1000萬元價格購得;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養牛大戶于建輝抵押用水權證獲得銀行綜合授信110萬元……
截至目前,寧夏共完成用水權交易186筆,交易水量1.053億立方米、金額3.8億元。全區8家銀行開展用水權質押、授信、貸款等,共發放貸款4.5億元,實現了水資源向“水資產”轉換。用水權改革,正成為攪動旱塬發展的“一池春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