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1984年至2021年,東北地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呈下降趨勢,近十年降速明顯變緩。這是“首屆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暨黑土保護利用論壇”上發布的數據,該論壇于15日在黑龍江省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分公司、友誼農場(分公司)召開,為期兩天。
保護好黑土地就是筑牢農業強國根基。要保護黑土地,先要摸清我國黑土地質量本底與時空動態變化,系統診斷黑土地退化成因。
(資料圖)
據悉,科研人員將展開黑土地航空飛行綜合觀測實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劉煥軍介紹,此次實驗除衛星遙感、地面人工和物聯網觀測辦法外,還將首次利用大飛機搭載多種高精尖設備進行多次亞米級/米級高光譜、熱紅外、激光雷達和合成孔徑雷達觀測,構建黑土耕地質量關鍵要素多尺度、多過程、多層次的空天地立體監測體系。
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量化了黑土地“變瘦”的空間分布、變化速率與進程。利用這些數據,科研人員可以發展黑土地土壤、作物、生產過程、災害等監測算法,使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監測算法進行推廣,輻射整個東北黑土區。“對比之前的監測手段,此次實驗結合了太空、天空和地面的數據,相當于給黑土地做了一次‘體檢’,查清了病因,才能對癥下藥。”劉煥軍說。
會上發布了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成果和黑土地保護性利用的“三江模式”,這標志著保護黑土地的相關研究進入了縱深領域。
“黑土地保護需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土地特征出臺針對性措施。”東北地理所副所長武海濤介紹,三江平原黑土地保護面臨低溫冷涼、土壤障礙嚴重、水資源安全壓力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因此對應提出以“秸稈翻埋、深松減障、水土優化、智能管控”為核心技術內涵的“三江模式”。 “從結果上看,有效耕層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產14%以上。”武海濤說。
東北地理所所長姜明表示,作為牽頭單位,東北地理所在“十四五”期間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全面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進行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新品種研發、規模化示范及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張輝指出,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是黑土地精準保護的基礎,要處理好“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常規模式和新興技術”“獨立研發和協同攻關”4個方面的關系,以科技創新助力黑土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表示,黑土保護不僅僅要保護黑土地,也要保護黑土地周邊環境。他特別指出了農田防護林網在黑土地保護中的重要性。此外,論壇還舉行了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北大荒友誼現代農業實驗站揭牌儀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