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向凌瀟
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大運河從杭州出發,便來到了北京城,最上源就是地處昌平的白浮泉。4月8日,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動下,在北京市發改委、市文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園林局、市水務局、市規自委等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支持下,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再現了元明時期白浮泉歷史文化風貌,千年文脈繪出的水韻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資料圖】
鄧偉 攝
據昌平文物專家、昌平博物館原館長邢軍介紹,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后有三個看點,分別為龍泉禪寺、都龍王廟以及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這些文物景觀的修繕,讓我們能夠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這是昌平區很重要的一處遺址,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塊遺址向大家傳播大運河的知識,傳播昌平的歷史文化。”邢軍說道。
有學者推測,九龍池最晚建于清末民初。“自2018年開始,我區就著手對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進行修繕,為保障九龍池‘龍泉漱玉’景觀完備,我區對九龍池進行防滲及生態系統構建作業,進一步保障九龍池小型生態系統的自然和諧。”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介紹。經過多年修繕,九龍池如今重新水花四濺,九龍池里的水再度清澈,再現了燕平八景之一“龍泉漱玉”的景觀,成為昌平區歷史文化景觀的一張金名片。
開園第一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熱鬧非凡,各路游客紛至沓來,美景、人氣將公園渲染得分外美麗。有的游客在公園嬉戲、拍照,留下與美景相映成趣的美妙時刻;有的漫步在綠道,欣賞著迷人的風景,或是依偎在觀景臺,眺望遠方;還有的市民在文物景觀內打卡,了解大運河文化。
“沒想到公園會這么漂亮,政府非常重視這個工作,在我們看來確實是帶來了好處,老人、學生包括全市的市民都可以來這里玩,我們不僅能觀賞風景,還可以學習和了解大運河文化,了解郭守敬的歷史。”市民黎先生說道。
在開園儀式現場,《龍泉·鼓韻》鼓舞、《對話郭守敬》情景朗誦、《夢幻九龍池》魔術表演、《大運河傳奇》皮影戲、《大運之河》古箏演奏等精彩演出輪番上演,展現大運河文化,助力城市公共文化藝術氛圍更加濃郁。
鄧偉 攝
記者了解到,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總規劃范圍63.16公頃,分期建設實施,首期11.6公頃已建成投用,是規劃范圍的核心區域。昌平堅持高標準設計、高水平建設、高品質打造,最大程度保留白浮泉遺址自然風貌和生態景觀,并進行了文物修繕和基礎設施提升,使白浮泉重新涌流。
如今,公園復現歷史景觀,各歷史景點“修舊如舊”,已完整地顯現在世人的眼前,延續歷史文脈,讓世人感知歷史溫度。
未來,昌平區還將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常態化舉辦大運河研學活動、白浮泉讀書會、白浮泉論壇及一系列年度特色主題活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