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梁慕儀
11月15日,由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華潤赤壁車埠12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迎來樁基施工完工節點,正進行光伏板大面積安裝施工,沖刺年底正式并網投產。
該項目位于湖北咸寧赤壁,總覆蓋面積65萬平方米,是咸寧市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和鄉村振興示范區重點工程,采用“板上發電+板下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的“光伏+”模式建設,建成并網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1.43億度,節約標準煤44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15億噸。每年為當地帶來近億元收入,推動咸寧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體系,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為探索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鄉村振興新模式增添動能。
“實際施工期不足百天,為確保年底并網發電目標,團隊要提前摸底施工區域實現精細管理,24小時三班倒,根據工期倒排節點,采用分片區交叉作業,做到全區域大干快上。”項目經理李磊表示,項目以技術交底、救援演練等活動筑牢安全意識,就光伏項目編制針對性樣板引路制度,對固定支架、光伏板等材料實行專項抽檢,做好成品保護。
施工過程中,中建三局項目團隊采用“裝配式一體化安裝技術”,利用結構計算軟件,將光伏支架、組件整體拼裝后進行受力模擬分析,尋找光伏組串最佳吊點位置。同時設計輔助吊具,計算機模擬完畢后,現場試驗,驗證整體裝配式的準確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傳統水上施工平臺多采用浮筒等組成施工平臺,靈活性較差。對此,項目團隊開發一體化施工平臺,利用榫卯或螺栓實現快速拼裝拆卸,通過在四周設置液壓伸縮桿插入水底實現平臺的穩固,搭載驅動模塊,使施工平臺可在水上靈活移動,有效保障施工的精確完美。
智慧應用貫穿了項目運維過程,項目團隊利用“漁光互補”項目水源充足的天然優勢,以大流量過濾器凈化處理清洗水源,在組串支架上安裝水管及扇形噴嘴對組件進行噴淋沖洗。同時,結合灰塵對發電量及收益影響等數據,制定清洗頻次,確保獲得最大清洗收益。
由于魚塘分布復雜,組件背面溫度難檢測,項目團隊創新采用無人船+視頻監測+圖像熱成像技術并加以改進,制定水上巡檢路線并實時對光伏組件背面溫度進行檢測,結合空中巡檢無人機實現智慧化巡檢,提升巡檢效率。目前,該項目已完成70%的施工作業。
(受訪單位供圖)
關鍵詞: 湖北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