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趙漢斌
坐擁毗鄰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綠色能源、礦產、高原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海內外人才薈萃,勞動力優勢明顯,彩云之南潛力無限。
過去十年,云南省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經濟同比增長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從主題為“智匯彩云南,共謀新發展”的第六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上了解到,今天的云南機遇疊加,活力迸發,越來越友好的發展環境,為廣大人才創新創業鋪就一片沃土。
人才新政引來鳳棲梧
“云南的人才政策,為廣大人才安居樂業提供服務保障。為了人才,我們誠意滿滿,舍得投入!”云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寧說。
今年以來,云南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大力實施興滇人才支持計劃,每年拿出40億元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推出了“興滇惠才卡”、子女就學、醫療保障等20多項服務政策,讓各類人才在云南干得安心,過得開心。
對符合條件的引進人才,云南省可給予一次性工作生活補貼最高100萬元,入選計劃人才申報的項目支持經費最高1000萬元,頂尖團隊項目支持經費最高3000萬元。
人才團隊在滇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取得突破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經費支持;對兩院院士作為項目負責人,圍繞重點產業鏈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或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的,給予最高1億元經費支持。“讓廣大人才有為有位、名利雙收,激勵人才扎根云嶺大地創新創業、建功立業。”云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高俊說。
“目前,我們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重點實驗室107個,院士工作站166個。”云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介紹,入選國家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58人,培育省級創新團隊278個。
得益于人才匯集聚力,近年來,云南省主持完成了1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綜合獲獎情況居西部第4位;12人獲何梁何利獎;1610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
人才匯聚,區域科創中心更具輻射力
“我爺爺施平出生在云南,我的祖籍也在云南。我一直對這片紅土地心懷眷戀,充滿感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12日在第六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上的致辭,一下子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施一公認為,近年來,云南主動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起點培育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中國綠色與光伏之都,展現出創新驅動、科技賦能的澎湃動力和無限前景。
來自德國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股份公司董事長魯道夫·沙爾平則表示,此次到訪,看到了云南巨大的潛力、豐富的資源和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他愿發揮所長,助力云南在德國和歐洲開展投資洽談、產業推介等活動,吸引更多人才、企業來滇發展。
人才匯集,也讓云南著力建設的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有了更強的“輻射力”。
此前,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同建成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和中國—東盟創新中心,在南亞國家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構建了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
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院長馬敏象告訴記者,通過這些科創平臺,已成功舉辦3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以及30余場雙邊、多邊技術轉移專場對接活動,促成了80余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簽署或落地。
同時,為南亞東南亞國家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轉移經理人近百名;累計實現技術有效服務對接超過100項,第三方技術服務超過200項,有力地促進了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
關鍵詞: 彩云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