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韓榮
日前,走進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可以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拆除腳手架,對修繕現場進行撤場清理。至此,因2021年持續降雨影響受損的61處城墻修繕完工。
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強降水天氣侵襲,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城墻發生局部坍塌。數據統計,平遙城墻出現15處內墻女墻大面積坍塌、46處內墻夯土大面積滑落。
(資料圖片)
平遙古城城墻特點為“外磚內土”,即外城墻用磚包裹、內城墻是裸露的夯土墻。作為大型露天土質文物建筑,連續強降雨是對墻體安全最大的威脅。
參與古城修繕的技師邵帥介紹,由于城墻出現裂縫或其他病害時,內部無法預測,因此修復古城墻難度較大,施工人員及文物本體的安全都面臨極大挑戰。此次古城墻修繕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里記載的“楨干筑墻法”,即將黃土與生石灰按照3:7的比例配制夯土料進行夯筑,既可保證夯土的強度又可呈現城墻的原貌。
“我們設計施工時,對夯土原料的成分、顆粒大小、取土地點,以及生石灰含鈣率、加工工藝等都作了嚴格要求?!鄙蹘浗榻B,此次古城修繕也做了一些新嘗試,譬如部分城墻內墻旁的道路較窄,過往車輛容易對墻根處造成劃痕,因此在設計上在部分內墻砌筑了1.5米高的青磚護腳墻。
“文物修繕不是建筑工程,在文保工作者的眼中,文物本體的安全和我們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樣重要。”邵帥說,“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后輩人更多地看到真正的文物,讓文物更真實地得到傳承?!?/p>
為加強古城墻的保護,平遙縣專門成立了平遙城墻保護服務中心,進行城墻的日常管理和險情排查。平遙城墻保護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文平介紹,修繕完工后將繼續安排專人對古城墻進行安全巡查,同時每年開展春冬季凍融期2次的險情普查,做好文物本體預防性保護工作。
事實上筑牢文物安全底線重在預防,利用科技手段才能讓文化遺產的監測預警更深入有效。
今年1月,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投入試運營。平遙縣一城兩寺研究院副院長霍彬介紹,通過安裝前端監測設備,可對點位上的裂縫和傾斜狀況實時進行數據采集、信息記錄,經過系統的分析、傳輸、響應,實現對文物的保護管理。
此項舉措也得到了認可。今年10月,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強平遙古城保護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加強平遙古城城墻本體保護,要開展平遙古城城墻巖土結構穩定性監測,實時監測、診斷城墻結構性能,排除結構損傷段落安全隱患。同時啟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前期準備。開展雙林寺、鎮國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保護,建立古建筑和彩塑、壁畫數字化信息保全檔案。增設前端監測設備,建立健全平遙古城重點文物監測預警平臺,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實施文物安全防護工程,實現“一城兩寺”一體化云端監測全覆蓋。
“此次平遙古城墻40余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鄙轿魇x中市平遙縣文物所所長雷雅仙表示,下一步將扎實做好平遙城墻各處險情段落的搶險、保護、監測以及日常巡察等各項工作,確保城墻文物本體的絕對安全,堅決守護好平遙古城這塊金字招牌。
關鍵詞: 平遙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