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周慕飛
(資料圖)
深秋時節,漫步武漢東湖綠道,游人依舊如織。
這抹湖畔蔥蘢的世界之綠,讓游人盡享“怡然東湖畔、行吟山水間”之境,讓城市生活成為詩意棲居。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在武漢開幕,各締約方將相聚于東湖綠道邊,探討濕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避免大拆大建 寧改路線決不毀樹
“東湖綠道從前期踏勘、方案設計到具體建設,始終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護東湖之美。”中建三局東湖綠道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張安政說。
大東湖沿岸樹木眾多。在東湖綠道聽濤道海洋公園旁,一棵棵粗大的法桐懸掛了標牌,予以永久性保護。
據介紹,該處沿線2公里內有上百棵樹齡在40年以上的法桐。在綠道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在法桐周邊施工時,盡量不用大型機械,還劃出一定范圍避免磕碰。
水杉樹是東湖的特色樹木。東湖綠道郊野道有一處約1000株水杉林。為予以保護,施工方案幾經修改,最終受施工影響的樹木不到10棵,并成功將其打造成水杉景觀帶。同時,綠道有8萬平方米水杉保育林、梧桐道也被完整保留。
此外,施工全線完全避免對現有8厘米以上樹木的移栽,沿線兩側樹木均捆綁1.5到1.8米高麻繩,加纏綠布,最大限度減少施工中對樹木可能造成損害,甚至一些地方為保護樹木還調整綠道自行車道的線形。
值得一提的是,東湖綠道專門規劃13條生物通道,方便野兔、松鼠等上百種野生動物自由穿行。
還一方凈水 統籌水生態治理
“東湖綠道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系統治水,讓東湖水質更清澈。”張安政說。
清淤是首要任務。中建三局建設者們在施工時尤其是水域施工,采用圍堰法,及時挖除淤泥并清理干凈,嚴格做到不將垃圾入湖。建設期間,他們為東湖清理50萬立方米淤泥,對東湖生態修復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再次是凈水。建設者運用海綿城市理念,在東湖綠道聽濤道等5條線性海綿帶,通過采用透水人行道、下沉式綠地分隔帶、兩側生態緩坡減緩雨水徑流等舉措,雨水經過濾凈化后入湖,減少污染入湖,也增強東湖的調蓄功能。
最后是治污。東湖綠道沿線13個湖邊水塘進行深度整治,政府部門在景區內將污水管網從15公里增至30公里,污水泵站從無到有。
東湖綠道建設期間,東湖水質2016年迎來拐點:主湖水質由劣Ⅴ類進入“Ⅲ類時代”,呈現出40年來最高水平。也是在那一年,東湖綠道迎來首屆武漢馬拉松,成為“最美賽道”。
弘揚工匠精神 “互聯網+”創精品工程
走在東湖綠道湖中道,兩邊步道均經過精心打磨。不僅選材精良,綠道施工每一處細節都極為嚴苛。
施工時,技術員先采用電腦模擬排版,在電腦程序里將每塊小料石的位置固定,反復調試,深化設計,再根據電腦圖紙實施精細化施工,以確保人行道上的每條溝溝縫縫都整齊劃一、極致完美。遇到人行道的彎道、坡道、彎坡組合道,若電腦程序還不能解決,技術員就通過百余次試驗,用精準細線比量,鋪出天衣無縫的弧形段。
匠心精神鑄就卓越品質。2016年,東湖綠道入圍聯合國人居署“改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示范項目”,并在聯合國人居大會上獲全球推介,成為中國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一個示范項目。2021年,東湖綠道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東湖綠道外,該公司在湖北還投資建設運營荊州環長湖、咸寧大洲湖等濕地公園。未來,該公司將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為濕地保護與修復貢獻智慧,以實際行動建設美麗中國。
(中建三局供圖)
關鍵詞: 人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