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資料圖)
青藏高原東部海拔高、地形復雜,受季風影響顯著,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擁有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橫斷山生物多樣性熱點。然而,科考證據表明,以稻城、香格里拉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部高海拔森林景觀曾經是一片低地沙漠,直到數千萬年前才轉變為現今的模樣。10月31日,總臺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丁林院士帶領的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在《科學通報》發表最新成果,揭秘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
中始新世熱魯化石植物群(4500萬年–4000萬年前)
該成果重建了青藏高原東部5000萬年–3400萬年前,從約600米的低海拔沙漠到約3500米海拔高山森林的隆升歷史,揭示了約距今5000萬年至距今3400萬年的中-晚始新世,一個獨特的古亞洲季風系統和以稻城香格里拉為代表的橫斷山現代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形成過程。
“青藏高原東部的隆升是改變東亞氣候環境的關鍵節點,觸發了亞洲季風和具有全球意義的區域性生物匯聚與新生?!痹撐恼碌耐ㄓ嵶髡叨×衷菏拷榻B。
藏東熱魯盆地中-晚始新世古生態環境復原圖
研究團隊自2018–2020年連續三年考察了青藏高原東部稻城附近的熱魯盆地,發現熱魯盆地內部新生代地層發育了從干旱到濕潤的連續沉積:地層序列的下部昌宗組為一套代表著氣候炎熱干燥的沙漠相沖積扇-風成沙丘沉積;上部熱魯組為代表著氣候相對濕潤的湖相和河流相地層,保存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
通過整合同位素放射性定年、同位素地球化學、關鍵區域的古生物資料和氣候模型,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亞洲季風系統的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復雜聯系。
青藏高原東部始新世熱魯盆地的湖相沉積
結合團隊此前研究,該成果表明,在5000萬年–3800萬年前,西藏地區已經呈現出“兩山夾一盆”的地貌特征:兩條東西走向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脈,環繞著一個海拔只有1700米的中央谷地,擁有獨立的亞熱帶生態系統。隨著以熱魯盆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部在3400萬年前上升至接近現今高海拔,封閉了這個中央谷地的東端,與岡底斯山脈、中央分水嶺山脈共同構成了晚始新世西藏地區的高海拔顯著地形。
隨著青藏高原東部隆升,這個區域從一片干熱的沙漠演變為一個物種高度多樣化的茂盛森林??蒲袌F隊在熱魯組地層中發現了高度分化、保存精美的化石植物群,以桉樹、帕里賓尼亞和黃連木等為代表,以及以石炭獸、犀牛、雷獸、豫鼠等為代表的化石動物群。雖然物種組成與現今有很大不同,但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表明,橫斷山特殊的生物多樣性在4500萬年–4000萬年前已有萌芽,并推動了整個東亞生物多樣性的現代化進程。這比亞洲現代生物多樣性是中新世產生的結論提前了約2000萬年。綜合古高度數據和區域資料,該研究認為,橫斷山在3400萬年前已經形成了和現今海拔類似的高山森林景觀,萌生了以香格里拉為代表的橫斷山生物多樣性熱點。
關鍵詞: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