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杰教授課題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制備出一種“納米島”限域的原子級分散催化劑,突破了傳統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矛盾。研究成果10月26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原子級分散的金屬催化劑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特性、最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勻的活性位點而備受關注。然而,高度分散的金屬原子或因高表面能而移動團聚,穩定性差。如何獲取“動而不聚”的金屬活性位點,從而打破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對立矛盾,一直是催化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之一。
鑒于此,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納米島”型催化劑,即活性金屬原子被隔離在“島”上,可在各自的“島”內移動,但跨“島”遷移受阻,進而實現原子的動態限域穩定。研究人員在設計的模型催化劑中選取和金屬作用強的氧化物作為“島”(例如氧化鈰),作用弱的氧化物作為支撐“島”的載體(例如氧化硅)。
為了高效地分隔金屬原子,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液相靜電吸附的合成方法,將高密度的鈰原子附著在氧化硅表面,隨后使其自下而上受控團聚為僅2納米的孤立“島”。隨后,他們巧妙地利用零電點原理,使氧化鈰島和氧化硅載體表面分別帶上相反電荷,從而實現了鉑原子的擇位生長。由于小尺寸“納米島”的吸附面積有限,通過控制鉑前驅體濃度,就可以實現平均每個“島”上不超過一個鉑原子的目標。
穩定性研究表明,“納米島”上的鉑原子可以抵抗高達600攝氏度的空氣煅燒,在高溫下的氫氣氛圍中只會限定在“島”內移動,實現了活性位點的“動而不聚”。經此活化后的催化劑,在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應的速率提升兩個數量級并兼具高穩定性。
這一成果為突破催化劑活性和穩定性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通過選擇特定材料的載體、“納米島”和活性金屬原子,有望將該“納米島”類型催化劑應用于不同的催化反應。
(中國科大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