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實習記者?宋迎迎 通訊員 杜德樂?
10月11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組織舉行耐鹽堿水稻專家測評會,現場對耐鹽常規稻材料22ZS-39和22ZS-44進行了小面積試驗田測產驗收。經測評,22ZS-39產量608.9kg/畝,22ZS-44產量691.8kg/畝,測產產量打破往年紀錄,創4‰鹽度下耐鹽常規稻產量新高。
(資料圖片)
待測產的水稻材料稻穗飽滿。宋迎迎?攝
此次測產水稻材料及對照品種均種植于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育種實驗基地9號田塊。試驗田土壤含鹽量0.34‰,pH值7.9。記者在試驗田看到,稻子莖稈粗壯,稻穗飽滿。
工作人員收割待測產水稻。宋迎迎?攝
當天,在專家的見證下,工作人員現場對9號田塊的水稻進行測產。經過測量、收割、脫粒、稱重、去雜、水分測定等多道工序后,測產結果顯示,耐鹽常規稻材料22ZS-39產量608.9kg/畝,22ZS-44產量691.8kg/畝,均超過了對照品種鹽稻21號516.9kg/畝的產量。
工作人員將水稻進行脫粒。宋迎迎?攝
工作人員對水稻進行水分測定。宋迎迎?攝
“此次測產的兩種水稻材料屬黃淮粳稻組,于今年4月底播種,5月底插秧,10月初進入完熟期。測產水稻材料以及對照品種全生育期均進行4‰的咸水灌溉。”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育種工程師于萌介紹說,兩種水稻材料系四年育種的第八代材料,在此次測產中表現優異,預計明年進行國家耐鹽堿水稻區域試驗,進一步對其相關性狀、抗性及豐產性進行考察。
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事業部部長萬吉麗介紹,當天測產的兩種水稻材料非常具有代表性,22ZS-44畝產量達到691.8kg/畝,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很有發展潛力。
“2017年,中心測產的一個雜交秈稻品種,在6‰的鹽水灌溉下,產量達到620.95kg/畝。但因為它是雜交稻品種,雜交稻產量普遍比常規稻高。所以,今天測產的兩種常規水稻材料在全生育期鹽度4‰的咸水灌溉條件下,產量達到691.8kg/畝,在全國來說是比較高的產量。下一步,中心將繼續創新,推出更多優質種質資源,助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萬吉麗介紹道。
2012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發團隊開始耐鹽堿水稻的育種研究。團隊通過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及生物育種相結合的育種手段,縮短育種周期,改良育種材料,持續輸出穩定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2019年耐鹽常規稻的產量為295.9 kg/畝,2021年耐鹽常規稻的產量為590.6 kg/畝,2022年4‰鹽度下耐鹽常規稻的最高產量達到691.8 kg/畝。
據了解,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是具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可在海濱灘涂、內陸鹽堿地種植生產的一類特殊的水稻品種。研究、選育耐鹽堿水稻品種,是科研人員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的生動體現。十年間,中國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
截至2021年底,中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60萬畝,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堿地。今年中國推廣海水稻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