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何沛蓯
9月18日下午,2022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分論壇五儲能專場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舉辦,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支撐雙碳目標的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展開探討。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楊勇平在會上發表致辭時表示,在當前雙碳目標的有力驅動下,儲能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契機。作為最早設置“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同時也獲批了全國三家之一的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學校將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平臺優勢和人才優勢,成為銜接能源電力行業“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協同發展鏈條的重要紐帶。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楊仁全表示,在儲能技術這條前沿賽道上,昌平區將進一步促進央地協同創新,深化校地融合發展,推動國家能源結構轉型,促進儲能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發展。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吉臻表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電力裝機與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儲能裝機規模也是世界第一。而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能源轉型迫在眉睫。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電力系統由“源隨荷動”向“源荷互動”轉變,建立源網荷儲靈活可控的智能調度控制系統,提高新型電力系統的韌性。
如何解決國家未來發展與能源供給短缺趨緊、能源資源安全與能源環境安全相互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武強認為,應主動“開源”“節流”及打造主體能源,通過三足鼎立和雙輪驅動實現“雙碳”目標。“三足”即清潔能源規模化利用、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節能提效;“雙輪”即新型煤電+CCUS、可再生能源+調節技術。
此外,清華大學電機系梅生偉教授團隊的張通副研究員詳細介紹了“基于壓縮熱回饋的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華北電力大學能源電力創新研究院劉建國教授從氫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國內外氫能政策與發展現狀、氫能的挑戰與展望等方面為大家分析了雙碳目標下氫能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慶源介紹了磁懸浮飛輪電力調頻技術在風電場混合儲能一次調頻示范項目、風機一次調頻及虛擬慣量響應示范項目、三峽集團烏蘭察布“源網荷儲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中的應用;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技術中心繆平主任提出雙碳目標下“四流融合驅動” 架構,該架構基于信息流優化能量流與碳流,實現價值流最大化;北京天啟鴻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唐煥集認為,隨著新能源的爆發式增長,儲能微電網群和集中式新能源+儲能的模式將會爆發式增長;國網綜合能源集團儲能事業部開發投資中心負責人李艷闡述了全球儲能行業政策現狀、全球儲能行業項目分布,介紹了全球及中國儲能裝機情況;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儲能技術創新委員會委員趙香花認為,LCOS度電成本下降的關鍵是技術進步。
論壇現場還發布了由中國智慧能源產業聯盟聯合華北電力大學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中關村華電能源電力產業聯盟等共同編制的《2022儲能技術和系統商業化應用案例》。該案例遴選出全國102個具有代表性的儲能案例,涉及電化學儲能(鋰離子、液流電池、鉛酸電池)、物理儲能(飛輪、壓縮空氣)、混合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從項目背景、項目介紹、創新優勢、推廣價值、經濟效益等進行全面剖析,為多種儲能技術應用推廣提供了堅實的事實依據。
關鍵詞: 高層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