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劉翰霖?王茗
(相關資料圖)
“測通測試完成,正在生成報告!”9月5日,在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通信段綏化通信車間生產管控班內,34歲的通信工徐劍雙手敲擊鍵盤,興奮地向站在他身后雙眼緊盯屏幕的工長龐曉群說道。
該車間生產管控班承負著綏佳線、濱北線、江北聯絡線等8條長途光纜的通信設備監控和施工作業安全,其中有572個視頻攝像頭堪比“電子天眼”,能夠實時獲取通信機械室環境、光電纜徑路、汛情等重要信息,為行車調度、救援指揮、客貨服務提供實時數據信息。
每年暑運,徐劍和他的工友們要對工隊管內572個視頻攝像頭做一次全面的線上“體檢”,相當于手動輸入572個調頻廣播地址,每完成一次至少需要40分鐘,有時甚至需要1至2小時。
手動輸入不但用時長還容易出現遺漏和錯誤,即使采用軟件工具也需要人工比對攝像頭名稱,操作煩瑣,準確率也很難達到百分之百。
為此,通信工徐劍利用多年來自學經驗,通過反復試驗,歷經一個半月,基于Python編程語言研制出了“視頻巡視”自動化程序,利用多線程自動輸入預設地址,自動生成測試報告。
如今,只需2步,用時1分鐘,就能完成所有IP地址的8次測通測試和總結對比。
經過8次測試全部通過才會顯示合格,如有測試不通則在報告里預警顯示,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性處理,即使是沒有計算機操作基礎的年長職工也能完全掌握操作要領。
今年暑運,徐劍和他的工友們利用自研的“視頻巡視”自動化程序,完成管內572個視頻攝像頭檢測只需要1分鐘,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他們自發將檢測頻次從暑運期間每周1次提高到每天1次,以此確保“天眼”運用安全。這套程序經測試后,將在兄弟車間班組推廣使用。
(圖片由劉翰霖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