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芶文涵? 陳 科
(資料圖)
“優秀的女科學家非常多,我能拿到這個獎,感覺十分幸運。”在前不久舉行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手棒獲獎證書的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副所長、教授馮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馮琳稱自己的科研工作是“給淡水魚當營養師”。二十余年來,她聚焦淡水魚肉質營養調控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專注于探究各種營養素及功能性物質對草魚和其他淡水魚類的健康及肉質的影響,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在飼料企業進行轉化,為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營養技術支撐,也為提高漁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貢獻。
“機緣巧合之下,我有幸進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展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馮琳感慨道。
要給淡水魚肉質“正名”
1999年,馮琳進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學習,從那時起她就對水產動物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的導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周小秋一直在水產動物肉質營養領域進行研究,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我發現原來研究魚肉的營養調控如此有趣。”馮琳說。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水產品總量連續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魚類已成為中國人餐桌蛋白質供應的重要來源、食物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為6549萬噸,漁業產值為13517億元。
“在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發展非常迅速,已成功解決了水產品‘數量’的問題,為改善老百姓的膳食結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馮琳介紹道。
我國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與廣泛普及的飼料養殖技術密切相關。不過,有人卻認為飼料養殖會影響淡水魚的質量。“不少人覺得飼料養殖讓魚肉品質下降。水產飼料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水產養殖的迅速發展,但有些人并未意識到飼料養殖的作用。”馮琳說。
要想扭轉人們的觀念,光靠說是不夠的。“用飼料也能養出品質出眾的淡水魚,我要讓人們吃得‘心服口服’。”馮琳說。
隨后,馮琳和團隊成員一起仔細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尋找研究思路。“我們可以通過營養調控手段,這樣既能夠保證淡水魚的繁殖功能,又能夠改善魚肉的品質。”從此她和團隊成員一起走上了營養調控淡水魚肉質的研究之路。
讓成果既“頂天”又“立地”
人們食用的魚肉,主要是魚類的肌肉。要想讓淡水魚魚肉好吃又有營養,馮琳和團隊成員首先要弄清楚——淡水魚肌肉的性狀以及影響其肌肉性狀的因素。在弄明白這些基礎問題后,才能思考如何通過營養調控手段來提升淡水魚的肌肉品質。
“解決了基本的科學問題之后,我們就要篩選出有可能對淡水魚肌肉品質或者性狀產生影響的營養素或者一些功能性物質。”馮琳介紹道,“再通過體內研究,也就是動物養殖實驗,看看這些物質對淡水魚的肌肉品質會有什么影響;同時,還要通過體外研究,比如組織培養或肌肉細胞培養,進一步探索這些營養物質到底如何去調控淡水魚肌肉的生長發育及品質相關性狀指標。”
這些工作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十分繁雜。
由于淡水魚肌肉組織比較復雜,再加上可能對其品質產生影響的物質種類較多,而每種物質都需要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馮琳和團隊成員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工作。
“以能對淡水魚肉質產生影響的物質——蛋白質為例。蛋白質中包含了淡水魚肌肉生長所需的10種必需氨基酸,那么我們就需要研究清楚這10種必需氨基酸分別會對淡水魚肉質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需要系統開展10個動物實驗以及無數的細胞實驗。”馮琳表示,只有把這些基礎工作都做完,她和同事們才能夠提出一個營養調控魚肉品質的方案。
再漫長的路,終有盡頭。
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馮琳及其團隊成員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他們率先發現營養物質能夠從“營養、保健、風味和物理品質”四方面改善草魚肉質,并創建了保證草魚腸道健康并改善肉質的32種營養物質精準營養需求數據庫,同時提出了營養調控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飼料企業進行轉化。
“搞科研既要‘頂天’,即在理論上有突破,發表一些高水平的論文,讓研究具有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要‘立地’,即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馮琳表示。
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堅持創新”是馮琳經常對團隊成員說的話。
“科研創新,一定要有扎實的功底,一定是在搞清楚基本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馮琳表示,“同時,創新工作也不可能在一兩天之內完成。在認定方向后,就要做到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馮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她也經歷過一段科研低谷期,沒有產出、團隊成員情緒低落。有人甚至不理解馮琳的研究,覺得她的科研工作“好像很輕松,只是養養魚就可以了”。
但其實水產動物的養殖實驗難度極大,條件控制和細節管理都十分重要。實驗前有許多繁瑣的準備工作,甚至還要干很多重體力活;實驗正式開始后還需要實行24小時值班制,實時匯報實驗進展,常常晝夜顛倒不能休息。
“如果沒有團隊協作,沒有大家的堅持,實驗是難以完成的。搞科學研究,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小了。”馮琳感慨道,“學校及研究所給予的平臺支撐、我的導師周小秋教授、團隊的各位老師和學生給予的幫助,都是我最堅實的后盾。”
回顧二十余年的科研歷程,馮琳說自己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源于研究本身。“我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深耕,其根本原因在于,我認為發展水產行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她說。
馮琳介紹,魚肉因蛋白質含量極高,而脂肪含量相對較少,因此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同時,在其較少的脂肪里,又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二十碳五烯酸(即DHA,俗稱“血管清道夫”)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EPA,俗稱“腦黃金”),所以魚肉對人類的心血管發育和大腦發育都非常有益,因此又具有較高的保健價值。
“水產養殖為人類提供了優質的動物蛋白產品,在改善人類膳食結構和保障國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是很有必要的。”馮琳表示,同時水產動物的飼料轉化率相對較高,在目前的養殖水平下,投喂1到1.2公斤飼料就能讓淡水魚長一斤肉。而提高飼料轉化率,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采訪最后,馮琳表示,要端穩端牢“中國飯碗”,就必須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科技支撐,而科研工作者要在其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未來,我將和團隊成員一起,做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幫助養殖戶們養出更健康、美味的淡水魚。”她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