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李楊
8月27日,日中防災環保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與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共同舉辦的“中日防災系列講座第3講暨日中防災環保研究會第12次公開講座”在線上成功舉行。
與會專家與師生。研究會供圖
橫濱國立大學崔瑛副教授和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牛志攀副教授各自圍繞“淺埋隧道的開挖穩定性”和“堰塞湖潰決災害研究”進行演講。20多名高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專家學者與會并與兩名青年學者代表進行了互動討論。
崔瑛從剖析兩個日本經典實例,即2016年JR九州博多站地面沉陷、2005年東北新干線牛鍵隧道坍塌實例入手,講解了淺埋隧道的施工穩定性問題。淺埋隧道指埋深淺于2倍隧道寬度及高度的隧道。作為隧道施工的主流方法之一的新奧法,是適用于山體、深埋隧道的施工方法,但由于其施工成本低,在日本城市的淺埋短隧道也得到很多應用。在問答環節,崔瑛還針對隧道施工的另一主流方法即盾構法進行了答疑和交流。盾構法施工成本較高,安全性能也公認為比較高,但近年來在日本也發生過幾起有重大影響的事故。
牛志攀介紹了堰塞湖(壩)有著數量多、分布廣、規模大,潰決迅速、破壞力極強、危險性高、難以防范,內部結構復雜、潰決過程難以預判等諸多特點,并從模型試驗和統計分析兩個方面介紹了堰塞湖(壩)潰決機理和規律。在問答討論環節中,圍繞對統計數據中過好的線性擬合問題,專家學者們表示需要增加數據進一步分析;對堰塞湖(壩)潰決研究的意義以及預測、預警、事先排險等課題,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進行了交流。
中日防災系列講座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處支持,留日博士專家團、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日本華僑華人博士協會、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等在日中國人科技團體協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