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葉青?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的前身是廣州市從化區中心醫院。作為一家原區級醫院,其能獲得的科研項目少之又少。得益于廣州市在基礎研究項目管理的“放管服”改革,現在的情況正發生著大改變。
(資料圖片)
“簡政放權”改革指的是廣州市科技局授予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項目的“自主管理權”,充分賦予下放組織單位遴選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等權限。“簡政放權”僅是廣州市科技局支持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支撐科技創新強市建設的創新舉措之一。
近年來,廣州通過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支持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改革基礎研究項目管理方式,穩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全面實行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
“如果直接和其他實力強大的綜合性醫院PK,像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此類單位,申請的項目將很難獲立項。但事實上,此類醫院長期扎根在區級,服務基層百姓,會接觸到很多‘特色’的地方病,他們也需要對此開展相應的研究。”南方醫科大學科研院相關負責人說,“廣州科技領域的‘簡政放權’,讓我們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從而能根據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扶弱助強,加快夯實一些優勢、特色學科的科研基礎。”
具體而言,廣州市科技局不再對單個項目進行管理,不再給科學家逐個“記工分”,而是考核高校科研院所的整體宏觀績效,如青年人才培養、科研條件建設等。并對納入簡政放權改革的項目全面實行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項目申報取消預算編制,只需明確項目經費總額。
去年5月,廣州市科技局還專門為此出臺了《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工作方案》。
“這意味著我們對科技項目管理‘后退一步’,授予科研單位充分自治權;對科技項目管理將‘站高一格’,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廣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弓鴻午表示,改革跳脫了傳統項目結題驗收“數論文論英雄”的模式,改為面向“下放組織單位”的宏觀績效考核,為“破四唯”開山辟路。
“這一場體制改革帶給南方醫科大學最大的感受是倒逼科研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水平。”上述負責人說,“要保證公平公正,首先要定好規則。我們必須主動謀劃改革,制定項目管理的‘家法’。在此過程中,學校的管理能力也得以提升。”
截至目前,廣州市科技局每年包干項目近2000項,總經費近1億元。
設立“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
“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作為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的首要環節”是廣州市科技局所踐行的做法。
科學發現主要對應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廣州對應“科學發現”,設立了“基礎研究計劃”,包括基礎研究項目和基礎研究平臺。為強化基礎研究提供充分保障,針對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廣州市科技局形成了“1+5+N”科技創新法規政策體系。
目前,廣州構建了以廣州實驗室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以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骨干,以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實驗室、10余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等為基礎的“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基礎前沿研究需要長時間沉淀。為讓科學家心無旁騖做科研,廣州市科技局不斷健全基礎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機制。一方面,廣州市財政每年投入8000萬元,積極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廣東)和粵穗聯合基金。2021年,將粵穗、聯合基金90%經費投入青年基金項目,支持596名博士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原始創新。另一方面,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在全國首創“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模式,聯合基礎研究優勢明顯的高校和醫院,共同設立“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
暨南大學是“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的首批試點單位。其以市財政每年投入140萬元為引導,學校每年投入1140萬元參與到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中。
“我們設立有多種項目支持類型,包括醫學+X交叉項目、自由探索項目、學術帶頭人培育計劃項目等。”暨南大學科技處朱星諭表示,項目實施以來,該模式在帶動學校學科建設全面發展、促進人才培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據了解,廣州市科技局已與3家高水平高校、11家高水平醫院以及廣東省鐘南山醫學基金會簽署合作共建協議,鼓勵各共建單位多元投入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在廣州市科技計劃專項中設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題,重點向博士青年科技人員傾斜,形成可持續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機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