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在綠色低碳背景下,未來海洋裝備發展的關鍵在于動力能源轉型。減碳降碳新裝備的創新和研發是未來二十年全球海洋裝備競爭的重點領域,而動力能源變革則是其必然選擇與核心挑戰。8月26日,“海洋裝備動力能源變革”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暨第二屆海洋裝備發展戰略論壇在滬召開。來自中國工程院、上海市等相關部門領導、40余位院士、中國船舶集團以及國內50余家海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專家2萬余人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本次高端論壇。
【資料圖】
論壇現場。上海交大供圖
論壇設立海洋綠色燃料與動力裝備、海洋核動力能源、海洋與氣候變化、海洋新能源與電力驅動、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海南省深海科技產業發展戰略、雙碳背景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7個平行論壇,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丹麥、奧地利等7個國家的70余位高層次專家云集,圍繞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海洋裝備動力能源、船舶與海洋裝備發展新技術等方面展開了高水平的互動交流。
來自中國工程院的杜祥琬、李家彪、周守為、于俊崇、黃震、嚴新平、邱志明等七位院士及其他三位嘉賓分別做大會主旨報告。
杜祥琬院士表示,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目前仍存在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綜合效率偏低等問題。他提出了節約提效優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再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固碳戰略、數字化戰略和國際合作戰略等八大戰略,并表示要進一步建立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機制,建立健全減污降碳統籌融合戰略和規劃政策,完善碳交易制度,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黃震院士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轉型與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的報告中論述了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轉型的大趨勢,并提出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將為船海動力低碳和零碳發展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報告還介紹了從綠電制取的可再生燃料氨、甲醇、二甲醚等在船海動力應用前景。
中船第七一八研究所在海洋氫能方面多年來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據中國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所長李俊華介紹,海洋氫能將聚焦海洋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裝備制造,以中遠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目標,以建設海上能源綜合供給平臺為路徑,分階段實現氫能綠色生產、規模儲運和轉化、高效利用相關海洋裝備和系統設備的研制與示范應用,推動海洋氫能產業向規模化、商業化邁進。
嚴新平院士表示,內河航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緊迫的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近年來,綠色動力、綠色推進、能效控制、港口岸電、太陽能光伏等綠色技術取得了突破,實現了工程示范,助推內河航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發展。
當前全球船舶工業能源動力變革已從政策激辯、技術評估、產業準備進入到商業應用階段。技術準備需要服從商業選擇。產業競爭是集政策、技術、業態以及其他支持資源等綜合能力的體現。“中國造船業挑戰與機遇并存,需要站在更高處找到由大做強的新路徑。”中國船舶集團科技委常委、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說。
邱志明院士認為,近年來,軍事智能技術在海戰裝備中應用研究迎來新一輪高潮。需要圍繞實現海戰裝備智能化發展近中遠等階段目標,積極適應人工智能泛在、滲透、快變、顛覆等典型特征,從夯實發展基礎、建強關鍵技術、加快創新應用三方面同步發力。
本次論壇聚焦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的前沿理論、關鍵技術與未來發展,涉及海洋觀/監測技術、海洋裝備智能化發展、海水提鋰等議題,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承辦,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協辦。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