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一平?科技日報記者?何亮
【資料圖】
近日,我國多地區持續高溫,最高氣溫甚至超過40℃。不只有炎熱酷暑,隨之而來的還有疾病。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如何全面認識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怎樣能未雨綢繆,降低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8月4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舉辦了第34期“氣候沙龍”活動。來自公共衛生、環境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21世紀中心,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及增進人類健康福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科學研究已證實,氣候變化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長聘副教授、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蔡聞佳扼要分享了《中國版柳葉刀人群健康和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的研究成果。從去年的甘肅白銀馬拉松事件、河南鄭州720暴雨,再到今年備受關注的熱射病,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毋庸置疑。需注意的是,目前尚無應對氣候變化的“特效藥”。
放眼全球,國際上對于氣候變化與健康影響關注已久。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田懷玉介紹了Nature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氣候變暖會帶來野生動物遷徙,隨之而來的是跨物種病毒的傳播和溢出。這種現象被生動地形容為“一鍋粥”,即全球變暖會把很多病原“煮”出來。
21世紀中心副主任陳其針評價道,國內外專家圍繞氣候變化與健康做了頗多研究,通過定量、定性、案例等研究方法證明氣候變化的確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這一方向非常有價值。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對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
氣候變化跟每個人息息相關,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應該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看待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蔡聞佳用生動的比喻解讀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魚缸里的魚和魚缸里的水。當水清潔、衛生、沒有劇烈變化時,里面的魚才會健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戴瀚程則用地球健康和人類健康概括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間的動態關系:人類的技術進步、生產和消費升級、醫療服務保障都仰賴于健康的地球;當擁有提供足夠資源供給的健康地球時,人類一方面有更好的支付能力負擔醫療資源,另一方面有了食物充足、災害更少的健康成長環境。
“在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這一工作的實踐者。”21世紀中心總工程師孫洪對從“健康”角度切入氣候變化討論表示認同,氣候變化同每一個人的健康福祉相掛鉤,自然而然關注度會提高。
領域研究與應用尚需推進,數據是有力抓手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的有力武器,戰勝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需要數據、模型、算法的加入,合力推進領域研究和應用。
多位與會專家均表示,目前學界研究亟需搭建氣候變化與健康的數據共享平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多次提到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機制具有復雜性,目前的很多研究只是關聯性認識,難以判斷因果路徑并進行明確歸因。而突破這一研究瓶頸,要靠大數據、大量基線調查,并通過建立人群隊列追蹤數據,開展時空分析研究來實現。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劉起勇研究員亦坦言,針對風險因素,要想實現像雷達一樣精準的監測預警,離不開大數據和數據共享。
有需求就有行動。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副院長張路霞表示,在過去的5-10年間,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數字化、信息化大潮助推下,多種前沿信息技術落地醫療,我國健康醫療數據呈現迸發狀態,這為開展更加精準的環境健康研究提供了條件。目前,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交叉研究漸成趨勢,數據的復雜性對于處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路霞教授指出,要解決問題,要打破學科間的藩籬,開展有組織的交叉學科研究。黃存瑞亦建議,建立多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需要衛生健康和氣象、環境等多部門合作才能起到綜合的效果。
21世紀中心主任黃晶總結道,“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主題突出、內容綜合交叉,沙龍匯集了來自高校、研究院的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在促進跨學科交流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黃晶同時強調了數據的重要性,破解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難題要凝聚共識、共同發力,搭建好數據平臺,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參考。
21世紀中心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氣候沙龍”自2018年舉辦以來,一直秉承“聚焦主題、自由討論、啟發思路、碰撞火花”的理念,逐步搭建起政策制定者、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成為氣候變化戰略研究的重要補充形式。
關鍵詞: 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