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通訊員 陳勝偉
近日,在浙江紹興、金華等地,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翀帶著一批專業碩士,進村入戶開展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調研,深入相關畜牧養殖基地現場指導牛羊養殖,并針對不同基地的情況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為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和浙江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王翀教授團隊帶著他的專業碩士研究生上路了。
“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既是保護現有品種,也是為了保存現有畜禽種質資源的基因庫。對品種生產性能的測定更是可以摸清家底,為今后品種的培育和開發奠定基礎。”王翀介紹,我國品種資源雖然豐富,但如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也會有種質資源被破壞的風險。結合普查任務工作要求,王翀團隊主動探索將普查任務與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相結合。去年,王翀就帶著專業碩士前往溫嶺、長興等地開展全國遺傳資源普查進村入戶調研階段工作,為普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今年暑假開始后,王翀團隊和一批專業碩士研究生,聯合麗水市蓮都區畜牧獸醫發展中心完成了長江三角洲白山羊(浙江)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樣品采集工作;前往浙江省畜牧技術推廣與種畜禽監測總站臨安基地,完成了湖羊生產性能的測定工作。師生團隊還應邀到德清調研茶園養羊的情況,到杭州康德權飼料有限公司指導并共建博士創新站,到溫嶺國家級高峰牛保種場進行現場指導和技術支持。
王翀團隊在開展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進行樣品采集。受訪者供圖
王翀表示,提升實踐應用能力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我們的研究工作,只有到生產中去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才能符合實際,也只有到生產一線,才能檢驗我們的研究成果。”王翀說,參與普查工作,可以提高專業碩士物種保護的意識,增加他們從事畜牧研究的水平和實踐的經驗,同時也提升了普查的效率,實現多贏。
關鍵詞: 遺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