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在剛剛落幕的第6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上,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獲得團體第一名。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冠。數學競賽,將極具天賦的年輕人帶到廣袤的數學天地,也向他們展現出更加廣闊的世界。我國參加IMO的選手,有很多人日后從事數學研究,但也有不少人轉入其他行業,例如軟件開發、金融,又或者奧數教育。
(資料圖片)
“數學是年輕人的科學,基礎數學又蘊藏著很大的潛能,對青少年來說,即使未來不在數學(研究)的道路上發展,打下好的數學基礎,也會有創新能力,創新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7月31日,在第九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022年ICCM數學貢獻獎得主楊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與大家分享數學的魅力。
楊樂表示,在國內,有一部分人是在真心搞數學奧林匹克,而且也做了一些努力和貢獻,他們的成績不容否定。不過,他并不諱言,“國內的數學競賽在很長一段時間,走到不怎么健康的道路上,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上奧林匹克輔導班,這很不正常。應該是數學已經學得稍微多一點了,對數學很有興趣的學生來參加競賽。我們不能追求短期效應,追求孩子迅速成長。”
第九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媒體見面會。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攝
一生從事數學研究的楊樂深知與這門科學打交道的不易,“數學在很多同學看來還是比較抽象、枯燥、無味的,你要勉強這部分學生除了課內數學學習,還要給他們灌輸歪題、斜題,這沒有任何好處。”他認為,要讓一小部分對數學有興趣的同學走進數學或者跟數學相關的學科,培養他們成為棟梁之才。
興趣,讓差點與數學失之交臂的北京大學教授丁劍,憑借出色的概率論研究,獲得今年的ICCM數學獎金獎。
“我高考去北大,最初選的也不是數學學院,因為我覺得數學畢業后不太好找工作,但是本科第一年我唯一學懂的一門數學課就是《高等數學B》,后來我就轉到了數學學院。去了數學學院后,最初也不是想做數學研究,我是想本科讀完攻讀經濟或者計算機的研究生,將來找工作會不錯。后來為了不掛科,我拼命地學,結果發現對概率論很感興趣。”通過概率論打開數學研究的大門之后,丁劍開啟了開掛人生。
本科畢業后,他前往全球頂尖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隨后在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2015年他獲得斯隆研究獎,2017年獲得戴維遜獎。他也是第4位摘得戴維遜獎的中國人。
對于試圖在數學領域挑戰未知的青少年,丁劍建議,不妨在進入大學后,找一個聊得來的老師,盡早閱讀一些學術文章,甚至開展一些介于課程和真實研究之間的課題,這樣對數學家的職業生涯會有一個好的了解。
創新、創意,則是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賦予數學的更多意義。“考試很重要,因為這是學習的基本能力,而做學問最重要的是看有多大的創意。我們要鼓勵中國的學生走創新的路,特別是要成為數學強國,就要有帶領數學界發展的能力,有領導能力。”
在丁劍看來,要實現數學強國,需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基礎數學要求真,建立理論價值,引領國際潮流;其次,要讓應用數學走近國計民生。
“我本人并不是直接做應用數學的,但是我也關注理論數學在應用領域的研究,希望能用數學推動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丁劍說。
關鍵詞: 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