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雍黎?通訊員?李珣?余立明
7月30日上午11點18分,隨著最后一孔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澆注完成,渝湘高鐵武隆境內首座采用懸灌現澆梁施工工藝的白筍溪雙線大橋全部貫通。
渝黔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白筍溪雙線大橋位于重慶市武隆區,該區地處武陵山和大婁山峽谷地帶,溶洞多、溝谷深切,地質復雜,白筍溪大橋處于一個“V”字形峽谷內,橋長328.988米,高差38米,橫跨120多米寬的既有沖溝,施工場地狹小,山形陡峭、交通不便。?“這是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武隆段合攏的首座采用懸灌現澆梁施工工藝的橋梁。”
首座采用懸灌現澆梁施工工藝的白筍溪雙線大橋全部貫通。中鐵七局供圖
大橋設計方中鐵二院渝湘高鐵重慶段橋梁專業負責人楊益態介紹,由于該橋地理位置特殊,傳統方式設計不能滿足特殊地質地貌結構,經多方勘測比選論證,針對橋墩的不良地質,在設計時采用加深樁基、鋼護筒跟進等綜合措施來解決巖溶和特殊巖土不良等地質問題。通過河岸鋪砌、錨桿框架梁防護、順層清方等多種措施對橋梁岸坡進行防護。考慮到兩邊山坡、中間河道,在梁體設計時采用了綜合現澆梁體工藝,大橋兩端采用支架現澆施工工藝,中間主跨采用菱形掛籃懸臂現澆施工工藝。
承擔施工任務的中鐵七局重黔鐵路站前8標項目部施工負責人邢小樂介紹,該橋為6孔簡支梁加3孔連續梁結構。其中,有兩孔為24米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四孔為32米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三孔為懸臂掛籃現澆連續梁。在該橋的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克服了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場地狹小、材料運輸困難等諸多不利因素,先后9次組織專家進行施工方案論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科學制定措施,使用多套專業配套工裝。
工人正在進行懸灌現澆梁施工。中鐵七局供圖
為解決交通不便問題,積極與當地企業協商優化通行方案,先后倒運各類施工機具40多場/次。為克服山體匯水,每到雨季,施工人員24小時值班巡邏,防止山體聚水沖毀設備。自開工以來,經歷了2個汛期,歷時500多個日夜奮戰,共澆注混凝土12773立方米,為按期建成西南艱險山區生態高速鐵路奠定了基礎。
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廈渝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后,重慶主城區至黔江區的旅行時間將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將極大改善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