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李麗云?通訊員?董擎輝?王紅蕾
27日,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牽頭建設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東北中心在哈爾濱揭牌成立,此舉將推動提升我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堿地生態修復能力,為我國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開辟新路徑。
國創中心的建設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專門向國家有關部門提議,為國家耐鹽水稻事業發展壯大親自推動的重量級國家創新平臺。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11家單位協同共建,在全國典型鹽堿地生態區設立華南、華東、西北、東北4個區域中心。預計到2030年培育出適合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的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水稻新品種10—15個,具有在全國推廣面積達1億畝的產能,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
東北中心作為國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立足黑龍江,聯動三省一區,重點開展寒地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技術攻關。
“東北地區分布著5000萬畝寒地鹽堿地,黑龍江占1500萬畝。這些鹽堿地如果種上水稻,只要達到畝產300公斤基礎線,就可年產稻谷45億公斤。”國創中心副主任、東北中心主任來永才表示。
目前,東北中心通過前瞻性戰略思維進行頂層設計,建立了“首席科學家+試驗站站長”聯動配合的高效運行機制,打造了集育種、栽培、植保、信息于一體的科研創新團隊,構建了資源搜集利用、技術配套集成、新品種培育的創新發展模式;審定推廣了1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創新集成了鹽堿地水稻提質增效、輕簡節本直播、蘆葦專項治理、稻田泥漿化治理等技術模式,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其中,“綏粳18”“龍稻124”“齊粳10”分別在PH8.8-9.5的鹽堿地上創造了455-495公斤的高產紀錄,取得了“從鹽堿地上產糧”系列核心技術突破。
(文中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李麗云?攝)
關鍵詞: 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