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清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
與楊福家先生的相識,得益于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創建的實驗室——Britton Chance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中心。Britton Chance是我在美國的博士后導師,也是一位傳奇科學家。2006年底,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前副校長馮達旋教授主動給我寫信,謀劃成立Britton Chance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并成功邀請到包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共26位學術及產業界精英加入,這其中就有馮教授的多年好友、時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的楊福家院士。作為一位治學嚴謹的物理學家、關愛后學的教育家、國際合作辦學的先行者、第一位擔任英國大學校長的中國人,楊先生身體力行為研究中心的發展出謀劃策,令人欽佩與感動。他傳遞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我。我把從楊先生身上學到的思想和精神用到治學和治校上,受益終身。
一、追求卓越
(資料圖片)
追求卓越是楊先生一生的信念,也是我們實驗室成立以來的一貫目標。2007年3月,楊先生訪問華中科技大學期間,專程來研究中心詳細參觀,去到每個房間仔細看了我們正在開展的研究。我們是做交叉學科的,他跟博士生們講,“博士要博一點,不光要了解自己的領域,還要了解其它領域”。他以核磁共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例,勉勵我們將成像技術應用到生物醫學領域潛力巨大,但需要廣泛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
臨走時,他欣然提筆寫了“追求卓越”四個字送給研究中心。這四個字我們一直掛在墻上。后來我任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的常務副主任時,也將“追求卓越”的理念傳遞給整個實驗室,上下形成了追求卓越、潛心治學的文化氛圍。
2007年4月,楊福家院士參觀Britton Chance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中心并題詞“追求卓越”。
二、世界一流
一流大學不僅僅是大樓,還要有大師和大愛。2009年,楊先生來參加一年一次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在會上他再次談到一流大學的內涵。楊先生說:“我來這里,就是來幫助研究中心成為世界一流的。”這令我非常感動。
我的匯報結束后,楊先生問了幾個問題:你們這里有多少博士生導師?每個導師帶幾個學生?導師每周花多長時間指導學生?學生每周花多少時間在實驗室做科研?我一一作答,還隨機點了一個學生回答與導師相處的時間問題。楊先生滿意地點點頭,說:“你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建立制度,營造一個潛心學術的氛圍。我見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師生,都是很自覺地拼命學習和科研。”
楊先生還仔細詢問了我們的研究生課程是不是英文教學,他說,世界一流的學校,就是要國際化,要開放,要引進國外的留學生,全英文教學,與國際接軌。我也跟他匯報了我們正在籌備的“錢煦班”的情況。這是以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泰斗、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創系主任、同樣也是我們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的錢煦院士命名的本科實驗班。錢煦院士也愿意利用每年來漢的機會親自指導學生。有了“錢煦班”的成功經驗,幾年后我們也申請到教育部首批“國際化示范學院”(首批4家之一),正式成立了以小班制、導師制、國際化課程為特色的工程科學學院,在全國高校中走到了前列。我想,這也是得益于楊先生高瞻遠矚的教誨和親自擔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先行先試的榜樣力量。
楊福家院士2009、2010年在研究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上建言獻策。
三、博雅教育
楊先生當過多所大學的校長,他對于中外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有著深入了解和獨特見地。楊先生送過我一本他寫的著作《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當時,他和好友馮達旋先生都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宣傳及推廣博雅教育,亦即通識教育、文理融合、學科交叉,倡導教育均衡發展,行行出狀元。
這些理念在當時似乎是曲高和寡,但是近五年,“書院制”已經明確寫入了中辦國辦、教育部等發布指導性文件。一時間,全國上百家高校紛紛建立書院制度。經過近3年的論證和籌劃,我所在的海南大學于2022年春也正式啟動書院制,實施新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構建學院—書院—協同創新中心“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格局。
楊福家院士和馮達旋教授2016年做客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談百年樹人。
四、育人第一
楊先生強調大學要將育人放在第一位,而育人不是以發多少篇SCI文章來衡量的。考核教師的工作,是看他有沒有把學生培養好,有沒有上好課,在學生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否足夠;考核學生能否畢業,是看他是否成才。如果老師平時有足夠的時間和學生在一起,就能通過組會和日常工作表現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除了導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還可以通過資格考試等客觀方式來評價學生的能力。
楊先生也提倡給高校教師寬松的環境、足夠的經費和無憂的薪水,以保證其安心育人和做學問。早在十幾年前,他就以電影《美麗心靈》里普林斯頓大學數十年寬容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經濟學家的故事為例,提出是否能在研究中心開辟一個試驗田,不以SCI論文作為評價標準,使中心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標桿。如果能出臺一套不同于現狀的評價體系,將有助于研究中心成為世界一流。很遺憾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不過,現在“破四唯”的大環境已經形成,相信離楊先生提倡的理想階段已經不遠了。我在海南大學還會繼續努力,向這個目標邁進!
楊先生已經駕鶴歸去,但他留給中國教育、留給世界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作者供圖)
關鍵詞: 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