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實習記者?宋迎迎 ?通訊員 李河昭
7月10日18點15分,“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精準著陸母船“科學”號A架作業平臺,這標志著“發現”號ROV圓滿完成第300個海洋科學考察潛次任務。
(資料圖)
“發現”號第300潛次成功著陸A架作業平臺。受訪者提供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潛次任務,中科院海洋所工程技術部共派出船載實驗室支撐人員21人,組建“發現”號ROV作業組、地球物理作業組、操控支撐作業組以及后甲板作業組,王傳波擔任船載實驗室主任,周文正擔任技術負責人。“發現”號ROV作業組由5人組成,周文早擔任團隊負責人,該團隊對標國際一流ROV技術隊伍,逐步成長為目前國內深海科考ROV應用實力最強的團隊之一。
“發現”號ROV團隊。受訪者提供
“發現”號ROV以深海生物、冷泉熱液、地質勘測、水文探測為主要作業任務,可在深海復雜海底情況下,準確高效地進行綜合探測與海底取樣。
“發現”號ROV團隊結合豐富飛行和操作經驗,與科學家深入交流,圍繞深海探測與取樣科學需求,先后完成雙4K超高清攝像系統、雙T4七功能機械手等一系列升級改造,設計研發了基于ROV的大體積生物取樣器、沉積物柱狀取樣器、水體取樣器和大容量分格取樣框等多類原創性深海原位探測及取樣工具,作業方式和作業效率不斷改進提高,單潛次采樣數量及平均作業時間不斷刷新國內外紀錄,幫助科學家真正將實驗室搬入海底,提升了我國深遠海調查能力,助力我國深遠海探測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發現”號ROV正在進行海底作業。受訪者提供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以來,“發現”號ROV搭載母船“科學”號已累計執行17個科考航次,在“科學”號甲板、機艙等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形成高效強大的整體作業保障能力,累計海上作業800余天,運行近3500小時,最長潛次連續水下作業時間達70小時,取得大量海底生物、巖石、水體等樣品,獲得深海影像資料多達20TB,水下定位、深海理化參數以及水下作業記錄等數據超過20G,發現了海底“黑煙囪”、新海山等眾多驚喜。
“發現”號第300科研任務潛次采樣現場。受訪者提供
本航次前,“發現”號剛剛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科考任務,首次成功脫離“科學”號母船,與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 號考察船“合體”開展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現了人員與設備共享,為今后開展海洋調查裝備共享與服務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
“發現”號ROV。受訪者提供
據悉,在過去300個科研任務潛次里,“發現”號實現了諸多從0到1的突破,在未來的潛次中,“發現”號ROV將繼續以科學需求為牽引,服務海洋科學家在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地球深部過程、動力學、海洋新資源等前沿領域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研究成果,“科學”號實驗室全體工程技術人員也將繼續在我國海洋科考事業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實現海洋強國夢添磚加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