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健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資料圖】
日前,貴州省科技廳公布了2022年第二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貴陽高新區35家企業備案入庫。園區是科技型企業的聚集區和主戰場。貴陽高新區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持續加大精準服務企業的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如今,在貴陽高新區,科技型企業既“大樹成蔭”也“小草豐茂”,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科創動能。
“小塊頭”企業從園區脫穎而出
“從最初幾個人的創業團隊,到如今150余人的互聯網公司,公司發展壯大離不開貴陽高新區這方沃土的滋養……”談起公司的發展,貴州智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志勇感慨頗多。
2013年,身為“貴漂”人才的沈志勇借著貴州發展大數據的東風,選擇在貴陽高新區創業。他的公司致力于大數據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深度應用,希望打造出以“交通大數據+AI智能”為核心、以交通信用為基礎、以交通治理為目標的城市交通大腦。
如今,9年過去了,貴州智誠科技有限公司在交通大數據領域打造出了眾多標桿,并從貴州省內眾多的大數據企業中脫穎而出。
作為一家在貴陽高新區成長起來的“專精特新”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貴州智誠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貴陽市及貴陽高新區的幫扶。沈志勇回憶,在最困難的時候,“是申請到的項目補貼讓我們堅持了下去”。
中小企業往往“塊頭小”、資產輕,但貴陽高新區并沒有因此有所輕慢,而是盡可能地提供“好土壤”,千方百計讓園區里的中小企業有成長的機會。
貴陽高新區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幫助它們“行穩致遠”。由此,貴陽高新區逐漸形成了“小草豐茂”的發展勢態。
精準服務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由于本身體量小,也缺乏有價值的抵押物,“融資難”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普遍難題。
作為全國第二批開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工作的單位之一,貴陽高新區持續完善創新積分指標體系,將全區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按照成長期、壯大期、成熟期3個發展階段定檔分析,積極對接金融、科技等機構,因企施策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今年年初,貴陽高新區一家企業根據研發投入、營業收入等19項指標得出了積分,獲得了1000萬元的銀行授信額度,利率僅4.4%。貴陽高新區精準“輸血”加快了企業成長步伐。
貴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王菁菁表示,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工作推行后,由于有了量化的工具,政府可以對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清晰畫像,在金融辦理、人才引進、項目申報等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精準和快捷的服務,持續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漸成梯隊
如今的貴陽高新區對科技型企業有著很強的磁吸效應,這與其“大樹成蔭”的生態息息相關。貴陽高新區既護“小”,也幫“大”,特別注意“領頭羊”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向園區聚集,使園區成為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的沃土。
在貴陽高新區,短短幾年間,名不見經傳的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優質的航空零部件供應商,并成功登陸科創板,實現了貴州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零的突破”。
緊隨其后,貴陽高新區另一家企業——貴州振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順利登陸科創板。該公司研發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連續多年批量應用于蘋果平板電腦,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大型電池制造企業是其主要客戶。目前,該公司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
多年來,貴陽高新區利用自身區位和人才優勢,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初見成效。
貴陽高新區“大樹成蔭”的背后,是漸成梯隊的科技型企業。近年來,一大批企業在貴陽高新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的蛻變,極大激發了園區發展的科創“加速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