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航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隨著汛期的臨近,我國又將面臨地質災害的考驗,令人欣喜的是,近期福建、貴州、陜西、重慶、甘肅等17個省份的多個地區已經根據自然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完成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安裝和并網工作,搶在汛期來臨之前,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我國作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復雜的地質和地理環境造成了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的局面。每到汛期,暴雨、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地質災害極易爆發,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次安裝的設備均為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設備,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航天慣性)獨立自主研發設備。航天慣性技術負責人孫芳介紹,普適型地災監測設備是指相對于價格昂貴、安裝周期長、一般只用于一二級地災隱患點的專用地災監測設備,能夠普遍適用于三級監測隱患點的監測設備,要滿足成本低、易安裝的基本條件。
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域以山區居多,因此產品安裝區域地處偏僻,人跡罕至,監測設備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系統由多個智能化監測設備組成,各個設備的傳感器、電源、處理器等核心部件通過一體化集成,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安裝便捷、云端協同管理的特點。
孫芳表示,低功耗設計讓身處“深山老林”的設備們也能超長待機,無需更換電池和人工干預。智芯網關當起“小組長”,將附近的設備“牽手互聯”,實現區域內設備自組網與數據透明傳輸。同時,為了讓更多的地區能夠用得起航天高水平監測設備,設計人員也為低成本做足了功課,保證性能優越的同時將價格控制到最低。
此次設備布設中,技術人員因地制宜為災害監測點安裝少則2種多則7-8種智能化監測設備,位移計、雨量計、傾角計、裂縫計、衛星導航接收機等設備各司其職,對地表形變情況、降雨量等信息進行全方位自動監測,組成地災監測系統的“三頭六臂”。靈活部署的通信網絡則通過遠程傳輸基站將所有監測數據打包上傳至云端平臺。建立的數據服務中心為云端平臺收集到的海量信息量身打造“智慧大腦”。
除了針對三級監測災害點新研的普適型產品之外,航天慣性多年來針對規模較大、有重大或中等地質災害險情的一級二級監測災害點,已在上千個隱患點安裝產品近萬套。產品通過采用雨量、次聲、土壤含水率、泥水位、視頻、深部位移等十余種專業監測手段,為泥石流、滑坡、塌陷等提供詳實的監測數據。
航天慣性還打造了高效的數據服務中心。由各個監測站點實時傳來數據,地處北京的數據分析團隊24小時值守在跳動的數字前,開展數據判讀和分析。廣播、手機軟件、數字大屏,信息發布三管齊下,確保監測數據的及時傳輸和接收。
此外,運維人員通過智能化管理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進行故障預判,保證設備在線率。三維可視化技術將監測現場全方位“重建”于可視化模型中,專家無須親赴現象也能身臨其境,遠程指導有據可依。在信息化技術手段幫助下,地災監測系統化身“云端管家”,準確、高效地為災害防治提供日常支撐、災前預警、災后調度。
航天慣性董事長孫全華表示,多年來,黨和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續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在國家部委和各省市的推動下,航天慣性已在全國17個省份監測點安裝了產品,為當地研判險情提供了精準的測量數據。后續,航天人將致力于提升技術實力,為護佑一方安全打造更加先進、更加可靠的產品。
關鍵詞: